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能源選擇不僅左右國內產業轉型步調,也攸關全球科技巨頭邁向淨零的速度。繼 RE100 掀起企業再生能源浪潮後,國際正加速推動更進一步的「全時無碳電力(24/7 CFE)」行動,確保用電當下皆是使用無碳電力。 根據英國氣候分析非營利組織 TransitionZero 最新研究,若台灣能讓工商業用戶達成 80% 全時無碳電力(CFE80),每年可節省約 255 億元電力成本,並減少 500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被視為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前哨戰的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預計9月下旬展開,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等NGO團體 17日宣布將聯合出席。 TCAN總監趙家緯指出,今年紐約氣候週有3大重點,包括督促尚未提出最新「國家自定貢獻」(NDC 3.0)的國家盡快提出、聚焦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與高碳排產業轉型,以及對美國氣候政策倒退的全球回應。
根據交通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組織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若歐盟持續推動2035年禁售碳排車輛的目標,並配合產業轉型支持政策,歐洲汽車年產量有望回升至1,680萬輛,重返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高峰。 然而若歐盟選擇放棄此目標,且未制定具體的產業戰略,則可能導致汽車產業流失多達100萬個工作機會,同時削減三分之二原規劃中的電池投資。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與供應鏈減碳壓力不斷升高的趨勢下,企業綠電需求迅速擴張,但取得管道受限、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依然存在。為回應產業轉型需求,台灣電力公司於 2025 年正式推出「RE30 電力商品」,提供一種結合再生能源與市電的混合型用電方案,協助企業穩健跨入低碳營運新階段。
海運業碳排量約占全球碳排量3%,運量卻佔了全球貿易量近九成。航運脫碳轉型除了要配備跟得上替代燃料需求的硬體設備,具備安全操作能力的船員也不可少。如何幫助全球船員都能銜接產業轉型、保障職場安全,成為綠色航運時代備受討論的公正轉型議題。
當全球持續推進碳中和、尋求能源安全與產業轉型的過程中,「生質燃料」正逐步從邊緣替代能源,走向能源戰略的核心。
在城市快速變遷的時代,都市更新已成為全球發展的重要趨勢。特別是肩負起大臺北外圍重鎮角色的桃園,面對人口紅利與產業轉型交會的關鍵時刻,選擇以創新與行動,翻轉城市面貌,開啟全新的生活篇章。桃園市政府洞悉城市發展脈動,不僅整合公私部門資源,更以前瞻思維與具體作為,打造更安全、宜居、韌性的未來桃園。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雖會對國內乳品產業造成壓力,但也是重新檢視台灣產業的好機會。 若能與時俱進調整法規、標章與標示系統,會是引導產業轉型與進步的契機。
氣候變遷與缺工雙重夾擊,讓台灣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產業轉型與升級勢在必行。 雲林縣特成立輔導團隊,複製各鄉鎮個案的成功模式,進而擴散到全縣,讓農業邁向永續。
全球環保意識逐漸高漲,染色技術的革新成為紡織產業轉型的焦點。台灣染整大廠義裕新材料科技公司,以創新的無水染色技術掀起業界浪潮,攻克傳統水染的諸多痛點,成為紡織業綠色革命的領航者。 義裕今(18日)宣布與康那香、女媧等多家業界指標企業攜手成立「超臨界無水染聯盟」,共同推廣「超臨界無水染色」技術,期望顛覆行千年的傳統水染模式,降低染整過程的水資源與能源消耗,大幅減少廢水排放對環境的衝擊,開啟紡織產業綠色革命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