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魚和牡蠣同時被作為醬油或是魚露醬油的原料來源。這類種醬油通常也因此帶有帶有過敏原大豆與海鮮的疑慮。英國的新創公司Sozyë發現,透過海藻原料不僅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這類原料還具有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為解決幾十年來蚵殻堆放路邊產生的環境問題,嘉義縣在2021年3月15日發布「廢棄牡蠣殼暫存場設置管理要點」,同年成立合法回收暫置場,也媒合中下游企業,運用蚵殻抗菌特性,持續開發民生與生技產品。
大家都喝過啤酒,不過你喝過用牡蠣釀的酒嗎?蟹兒創意所推出的「黑琵樂穀」,利用台南在地養殖的牡蠣釀造啤酒,打造出台灣第一瓶蚵仔啤酒。除了釀造出好喝的啤酒,黑琵樂穀從原料、生產到販售,也積極實踐永續發展目標,快跟著未來編一起來看看,到底要如何將啤酒和牡蠣結合在一起吧!
台灣西南沿海一帶,經常可見成堆的牡蠣殼、蛋殼,由於鈣含量高,不僅不利於焚化,掩埋也難以分解,還會因牡蠣殼上的殘肉、腐敗等因素,產生令人退避三舍的臭味,使之淪為被堆置處理的農漁業廢棄物。 然而,這些看似「垃圾」的農漁業廢棄物,在循環經濟概念興起後,已被視為極具產業應用潛力的原物料。
今周刊編按: 嘉義沿海遭颱風接連侵襲,牡蠣養殖受創嚴重,產量下降超過5成。帶殼牡蠣價格急升,每台斤由60元上漲至70至80元,2年老蚵更高達每台斤100元。東石、布袋地區蚵農受災情嚴重,供應量減少,市場擔心中秋節時將更難尋得帶殼牡蠣。 然而,近年台灣進口越南牡蠣大幅增加,2022年已達3024公噸,佔總進口的五成以上,超越美國、日本和韓國。儘管市面上出現越南牡蠣,但產地未明確標示,引發消費者食安疑慮。
2024年巴黎奧運會昨(11)日閉幕。在這屆被譽為「史上最環保奧運」中,台灣紡織業憑藉創新環保技術和獨特文化設計,成功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我的設定第一項要永續,而且是在地…」中華台北隊奧運代表團進場制服、鞋子、織標,由多次登上紐約時裝週的設計師周裕穎操刀,這更是繼上屆東京奧運後,周裕穎二度主導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