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組織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若歐盟持續推動2035年禁售碳排車輛的目標,並配合產業轉型支持政策,歐洲汽車年產量有望回升至1,680萬輛,重返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高峰。 然而若歐盟選擇放棄此目標,且未制定具體的產業戰略,則可能導致汽車產業流失多達100萬個工作機會,同時削減三分之二原規劃中的電池投資。
隨著全球逐步淘汰燃油車,各國積極推動零碳排目標,電動車成為關鍵角色。然而電動車電池續航力有限且充電緩慢,對於車主而言是一大挑戰。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提出一種解方案,利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電池交換站」(Battery Swapping Stations)。這項研究顯示,若能結合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加快電動車推廣,也能符合南非能源轉型的目標。
電動車(EV)已成為未來交通的關鍵,各國政府,包括台灣與歐盟,正積極規劃未來燃油車禁售的時間表,並著手搭建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以應對能源結構與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 本文將深入探討Fastned如何應對未來電動車充電需求的挑戰,並分析其商業模式如何成為推動全球電動車生態系統發展的關鍵力量,從而在能源與交通領域掀起一場真正的綠色革命。
2035年1月1日起,歐盟內只能銷售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車,但汽車產業為鋼鐵業最大客戶,在美國和歐盟分別佔鋼鐵總消費量的26%和17%,鋼鐵又是高碳排大戶,布局綠色鋼材,是產業界必須面對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歐洲電動車市場呈現穩定成長趨勢,奧迪、BMW、賓士及福斯等車廠,在全球車輛產業都是指標品牌,這幾年也投入相當多的資源來發展電動車,造就歐洲車廠電動車銷售量整體呈現穩定成長,光去年 2023 年,合計銷售量就高達 163 萬輛,年增率為 24.2%。 這轉變正在對燃油車廠牌造成深遠影響。根據 ING 研究的最新報告,預計在未來 5 到 10 年內,荷蘭將有一半的加油站面臨倒閉,這預測反映了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的巨大變革。
移動市場正在加速擴展,機車和共享電動自行車現在在許多大城市都很常見,麥肯錫最近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 46% 的受訪者願意在未來十年內以其他交通方式取代自家汽車。
電動車不只處於自動駕駛狀態時可能容易釀成事故,即使沒有開啟自動駕駛,人類駕駛控制的電動車撞到人機率也比氣柴油車更高。英國研究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發現,電動車和混動車在都市撞到行人的機率是汽柴油車的三倍。
2023 年全球車企環保減碳排名出爐了!全球 15 大汽車品牌中,德系品牌賓士和 BMW 名列前茅,長城(Great Wall)、鈴木(Suzuki)以及臺灣最熱銷的豐田(Toyota)則排名墊後。決勝關鍵,就在電動車的銷量佔比、淘汰燃油車的速度以及供應鏈減碳的成績。
英國首相蘇納克9月宣布,延後禁售燃油汽車的時間表,並且將放緩對家庭進行能源轉型的要求。此舉招來環保團體與憂心氣候暖化的學界一片罵聲,卻也恰好凸顯出,對抗全球暖化而追求的碳排淨零目標,會是多麼沉重的負荷。
為了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歐盟在今年3月通過了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法令。這項法令看似為淨零目標帶來一大躍進,但德國在立法過程要求必須保留使用e-fuels車輛的豁免權,引發不少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