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個課徵跨境碳稅的法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已在2022年12月在歐盟理事會取得重要進展,預定會在今年10月開始試行申報。CBAM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出口到歐盟商品。
台灣近年來積極發展能源轉型與去碳減排等淨零政策,並透過各項措施推動綠能產業。然而,金融資源之挹注、相關法遵要求及風險控管制度等,亦為綠能產業健全發展不可或缺之基礎,其中並將涉及包含綠能案場開發評估、法律及財務面向之盡職調查、授信、專案融資風險控管、保險機制與併購等一連串金融機制之運作,並彼此環環相扣。
本文探討企業如何應對永續發展的趨勢,特別是ESG報告的重要性。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機構要求企業揭露ESG資訊,這將成為投資評估和融資授信的關鍵參考依據。 政府積極推動ESG政策,包括永續發展目標,金管會引領企業邁向淨零排放,並提出碳盤查和碳交易等措施。企業龍頭如台達電和跨國品牌透過要求供應商參與淨零政策,有效帶動整個供應鏈的減碳行動。
延續2023年趨勢,2024年的全球永續金融市場將繼續轉變。 在各國政府接連宣布第一波淨零政策,以及COVID-19疫情推動的投資局勢下,永續金融市場連續幾年快速增長;直到2022年才因為地緣政治的拉扯、經濟前景的變動以及融資成本的提高而逐漸趨緩。 綠色金融在2023年繼續受到嚴格考驗,原因之一就是許多區域與國家都開始出現一些對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的質疑聲浪。
在美國石油產量創紀錄、電動汽車銷量下降、淨零政策面臨政治阻力,以及一系列全球危機接連發生的背景下,市場越來越擔心各方在應對氣候變遷議題已經停滯不前。除非政府和各產業重振旗鼓,否則這種對氣候變遷的悲觀氣氛可能一語成讖。
氣候變遷造成生命財產的威脅,讓人類驚覺到不能再用既有方式耗用資源,能源轉型是邁向淨零的當務之急,唯有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才能迎接韌性與永續的未來。「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聚焦新興再生能源、智慧電網、用能需求變革三階段,幫助產業掌握能源產業的韌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