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藍碳」在我國淨零戰略的「自然碳匯」中扮演關鍵角色。為推動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海洋委員會今(29日)公布,已完成台灣本土紅樹林及海草床之海洋碳匯「藍碳方法學」,作為台灣海洋藍碳碳匯量計算準據,以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碳權之認證。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今年4月預告由農業部及海洋委員會共同提出的「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並於9日召開首次審查會議,卻引發學界和環保團體對生態平衡、碳匯計算及政策目標的爭議。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今(20日)舉辦「藍色共鳴、海洋為盟」海洋保育ESG論壇,號召企業及民間團體共同支持海洋保育,將「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願景轉化為具體行動。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強調,「海洋保育、攜手永續」ESG 專案所訂定之 4 大方針 及 15 項方案類型,後續亦將納入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評鑑之參考範例」。
台灣四面環海,政府正積極推動海洋藍碳成為淨零生力軍。海洋委員會15日在「亞太區域氣候政策納入藍碳能力建構研習營」中發布「亞太區域藍碳政策初步報告」,規劃以3階段推動亞太藍碳市場。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必須回歸以自然為本的解方,藍碳正是其中的高效方案。她指出,藍碳除能高效吸存碳外,也能保護海岸線、支持漁業與沿岸社區,並維護生物多樣性,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