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政府正積極推動海洋藍碳成為淨零生力軍。海洋委員會15日在「亞太區域氣候政策納入藍碳能力建構研習營」中發布「亞太區域藍碳政策初步報告」,規劃以3階段推動亞太藍碳市場。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必須回歸以自然為本的解方,藍碳正是其中的高效方案。她指出,藍碳除能高效吸存碳外,也能保護海岸線、支持漁業與沿岸社區,並維護生物多樣性,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台灣四面環海,「藍碳」被視為自然碳匯的重要來源,海委會與農業部聯名提出「海草復育」及「紅樹林植林」2項藍碳方法學,7月24日獲環境部審議通過。海委會表示,這兩項方法學將將成為國內具備科學基礎與實務可行性的藍碳操作指引,亦為推動海洋藍碳制度化、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制度里程碑。
「海洋藍碳」在我國淨零戰略的「自然碳匯」中扮演關鍵角色。為推動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海洋委員會今(29日)公布,已完成台灣本土紅樹林及海草床之海洋碳匯「藍碳方法學」,作為台灣海洋藍碳碳匯量計算準據,以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碳權之認證。
我國海洋相關法制修法進度再往前一步,今(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草案。日後未經許可且有污染海洋之虞者,最高可處一億元罰鍰;此次修正也將開徵海洋污染防治費,並成立海洋污染防治基金,專款專用於海洋污染防治工作。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提出兩項附帶決議,包含公開違法廠商裁罰資訊,同時要求海委會必須建立《水污法》與《海污法》的整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