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是一個正在進行的議題,歐盟眼前面對許多的永續挑戰,從青年失業到人口老化、氣候變遷、環境污染、永續能源與移民等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台灣面臨的嚴峻挑戰。歐盟如何解決目前的挑戰與準備回應未來的挑戰確保對所有人有一個公正合理的轉型,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COP30直擊》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11月10日於巴西貝倫召開,本屆大會核心目標之一是制定「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的指標。從上千項指標中敲定一份百項的清單,將引領全球調適行動方向,也是未來衡量全球調適目標進展的依據。
COP30直擊》被稱為「亞馬遜森林 COP 」的第 30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在 11 月 10 日拉開帷幕。來自全球逾 5 萬名代表齊聚位在亞馬遜雨林入口的港口城市巴西貝倫(Belém)參與盛會。
珊瑚礁被譽為「海中森林」,孕育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海岸防護等關鍵資源。然而,氣候變遷、海水升溫與人為污染正使這片海底世界急速凋零。為呼應永續精神,海洋保育署於「2025自綠生活節」以「藍海洋 × 綠生活」為主題,邀請學者與青年「海保署珊瑚特潛聯盟」合作夥伴齊聚分享,從教育到公民科學,讓「守護珊瑚」從理念走入生活行動。
在氣候變遷與塑膠污染不斷加劇的時代,海洋不僅是生態議題的前線,更是生活永續的起點。海洋保育署以「藍海洋 × 綠生活」為題,於2025《自綠生活節》邀請藝人李霈瑜(大霈)、High Bar SCUBA海8潛水中心店長李明倫、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三位以海為家的講者,從不同深度與視角,帶領大眾重新理解「潛」進海底背後的生命連結,從呼吸、光影、教育,描繪出一條與海共生的永續路徑。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正在巴西舉行,日前一份最新科學報告再度警示: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危機,呼籲各國加快氣候行動。 由21個國家、70多位科學家共同撰寫的《2025/2026年氣候科學十大新見解》指出,氣候變遷已削弱森林、土壤與海洋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僅依靠自然已無法抵銷人為碳排,全球必須同時加速減排,並以負責任的方式推動新型去碳技術,才能避免氣候危機進一步惡化。
COP30背景》COP30主辦國巴西及COP29主辦國亞塞拜然,11月5日共同公佈《巴庫至貝倫路線圖》( Baku to Belém Roadmap),說明全球如何在2035 年將氣候融資規模擴大到每年「至少1.3兆美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
COP30背景》今年11月,全球氣候政治的焦點將轉向南半球。 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即將在巴西北部的城市貝倫(Belém)登場,這座坐落於亞馬遜河口的城市,將成為各國談判代表、科學家、企業與公民社會共同辯論未來世界環境變遷路徑的舞台。
你有想過,辛勤工作數十年的退休規劃,可能因氣候變遷而泡湯嗎? 「如果將氣候風險納入考量,一個人原本高達75%成功率的退休財務目標,可能會驟降至45%。」這是氣候金融新創Optivide創辦人陳建至運用數據得出的警示。
風險數據公司Verisk報告指出,頻率型災害占全球保險損失三分之二,氣候變遷與都市化推升長期曝險,保險業邁入「氣候成本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