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觀點》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即將於下週在巴西登場,將聚焦全球如何兌現減碳承諾、填補氣候氣候資金缺口。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4)天特別邀請國內學者專家剖析本屆 COP30 的核心議題與台灣的氣候行動挑戰。
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將於11月中在巴西登場,全球將檢視《巴黎協定》十週年來的減碳進展。台灣公民社會也以行動回應,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等10個氣候團體共同發起的「為氣候而走」遊行,11月1日在台北市府前登場。 遊行以「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三大韌性主題為核心,提出12項具體訴求,呼應 COP30 關注的 NDC3.0 與氣候調適議題。
被視為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前哨戰的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預計9月下旬展開,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等NGO團體 17日宣布將聯合出席。 TCAN總監趙家緯指出,今年紐約氣候週有3大重點,包括督促尚未提出最新「國家自定貢獻」(NDC 3.0)的國家盡快提出、聚焦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與高碳排產業轉型,以及對美國氣候政策倒退的全球回應。
台灣大哥大聯手供應鏈響應永續,號召30家供應商復育藍碳。同時啟動3大氣候行動方向,包含強化氣候調適、協助供應商設定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加速能源轉型,以及議合高碳排供應商導入綠電等。
2025年世界經濟論壇(WEF)達沃斯年會正式落幕,會中發布的多份重磅報告,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風險與轉型契機。2020至2024年間,全球企業因氣候災害蒙受的經濟損失已突破1兆美元大關, 然而報告同時指出,企業若積極投入氣候調適,每投資1美元最高可創造19倍回報。那麼在這場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氣候變局中,企業該如何轉危為安?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報告中的關鍵轉型策略。
樹木在都市中不僅能調節氣溫,還能減少洪水發生的機率與強度,成為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元素。藉由建立「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城市可以更有效地規劃和經營綠色基礎設施。新加坡和美國愛荷華州佩里市等城市已採用這些技術,利用衛星數據、無人機等感測器繪製樹木和綠地的數位地圖,強化綠化效果,並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適應能力。
聯合國第28屆氣候峰會(COP28)正在杜拜舉行,今年峰會首度將「健康」納入討論議程。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氣候變遷導致空汙、高溫及疾病傳播加劇,每年有1.9億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衝擊,呼籲各國儘速加強醫療體系應對資源。
企業掀起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熱潮,促成自願性碳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蓬勃發展,2021年市場價值已達20億美元。但近期卻有兩篇報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自願性碳市場遭逢七年來首次萎縮,幅度達6%-8%。對想靠碳交易換取氣候調適資金的開發中國家來說,這可能不是好消息。
聯合國 IPCC 發布《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指出,在全球持續暖化的情境下,氣候危機將變得更加頻繁、劇烈,然而大部分地區的氣候調適策略仍不足夠,無法提升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應對氣候風險。究竟什麼是「氣候調適」?會對您我造成什麼影響?為什麼各國應擬定積極可行的氣候調適策略?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昨召開第6次評估報告(AR6)第2工作組的「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報告」,提出極端氣候下人類如何以氣候調適與韌性來因應。專家表示,推動氣候調適需要夥伴關係,即政府、公民、投資者、弱勢族群等都要一同參與,才能落實極端氣候下的氣候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