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馬來西亞與婆羅洲地區因氣候適合林木生長,林業與熱帶種植業十分興盛,卻也造成該地林木過度砍伐、植被流失等問題,近年當地開始意識到應進行保育、復育,除了政府,地區居民也與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希望再創生態榮景。
響應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統一超宣布,依循「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零毀林」兩大環境政策,承諾旗下7-ELEVEN在2050年全營運據點完成「生物多樣性淨值正面效益(Net-Positive Impact)」,降低環境衝擊與影響。
零售商可可合作組織(RCC)於2024年6月5日釋出了一份「2023年度貿易商評估報告」,針對全球9家可可貿易商於2023年的供應鏈可追溯性、環境保護及人權保障方面表現進行評估,從報告可看出,整體可追溯性有顯著進步,但童工及貧困問題的進展卻仍十分有限。
綠色和平研究發現,澳州因為大量生產與出口牛肉,已成為全球毀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五年內上億動物因此喪生或失去棲地,無尾熊更成了瀕危物種。而助長毀林行為的,竟然包括麥當勞等大型速食企業。
化石燃料業者近期紛紛宣布採用REDD+(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造成排放)和CCS(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減少其營運過程或價值鏈中的碳排放量。然而,環保團體批評這兩項技術的效益經常被高估,還存在漂綠風險,無法有效解決全球氣候危機。
英國政府將提供高達217億英鎊(約新台幣9131億)資金發展碳捕捉與封存(CCS)和氫能技術,預計可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並超過1千億英鎊(約新台幣4.22兆元)的商機。
推動氣候行動的種種艱難,在歐盟的氣候新法上也同樣可見。2023年,歐盟通過《歐盟防止毀林法規》(EU Deforestation-free Regulation, EUDR),並宣布從2024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在這項法案中,歐盟希望藉由控管商品的產地,防止有人為了種植商業作物破壞森林。
違規最高罰全球營收6%!重拳監管網路巨頭,歐盟《數位服務法》上路
技術領先日韓!環境部首創「AI淨灘」!7天變 1天,徹底改寫淨灘效率
大阪世博2025:高齡社會的照護 未來科技一窺究竟
春季出遊好時光 永續活動、登山、賞花、露營......十大人氣活動超夯推薦
海景第一排!氣候變遷衝擊國土環境,國環院與國土署簽MOU共享數據科研,緩解氣候變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