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回到2022年5月,編號568的台灣黑熊在異地野放後,返回大雪山原棲地的途中,遭原住民獵人祖孫射殺。牠的死亡震驚全台,也讓人熊衝突與保育政策再次浮上檯面。《未完的旅程》作者蔡惠萍將事件抽絲剝繭,發現其背後不僅是保育難題,更牽動都會與山村、原住民族與政府之間的矛盾。568未能走完的返家之路,如今也成為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未竟課題。
永豐餘深耕濕地生態環境,20年來持續為高雄大樹舊鐵橋濕地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活水,日前更舉辦「低碳志工假期」,邀集同仁們走進濕地,清掃整理環境且進行棲地工作體驗,以實際的環保行動呼應世界環境日,推動濕地保護工作。
一月初,美國洛杉磯野火延燒,熊熊大火吞噬了原本繁榮的城市、華麗的宅邸,造成超過1350億美元的損失。 野火肆虐的畫面震驚全世界,而在火災期間,除了緊急避難的群眾,動物居民們的身影也備受關注,例如一隻在橘紅天色中奮力攀爬的陸龜,或在濃煙中逃竄的小鹿。 經過大火浩劫,除了人類需重建家園,棲地遭到破壞的野生動物會面臨哪些生存挑戰,不同物種如何掙扎求生?近年越來越頻繁、猛烈的野火,又會帶給動物們哪些威脅?
台灣森林擁有七星鱧、赤蛙等稀有保育類動物,花東海域更有多種鯨豚生態,卻因環境變化和人為破壞,導致許多物種失去棲地!
致力於實踐 2040 年達成碳中和的知名豪華汽車品牌 VOLVO,今年8月正式加入臺北市立動物園認養計畫,認養園內動物明星-國王企鵝,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攜手推廣極圈動物保育,引發各界熱烈迴響,呼籲日常減碳行動、守護國王企鵝棲地。
隨著全球人口逐年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開發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對其他生物的棲息環境造成嚴重衝擊。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各國積極倡導節能減碳,透過設立保護區和推動保育措施進行生態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全球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依然持續。因此,檢視生物棲地在當前氣候下的狀況變得格外重要,這將有助於動態調整並發展適切的生態保育策略,並為應對未來挑戰創造更多機會。
台灣花東海域是鯨豚活動熱區,具高度生物多樣性,但因人類活動造成鯨豚生存的壓力。該如何保護這些鯨豚?棲地保育才能治本。 2021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發起海洋綠洲計畫,期待為世界的鯨豚保留一片綠洲,並期待達到人跟海洋,人跟鯨豚和平共存的願景。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COP16)即將於21日在哥倫比亞召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倫敦動物學會(ZSL)日前聯合發布最新報告《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報告指出,從1970年至2020年間,全球野生動物平均族群規模驟降73%,主因是人類活動造成棲地流失。
綠色和平研究發現,澳州因為大量生產與出口牛肉,已成為全球毀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五年內上億動物因此喪生或失去棲地,無尾熊更成了瀕危物種。而助長毀林行為的,竟然包括麥當勞等大型速食企業。
拯救戈壁熊一起Bobi Gobi!慈心基金會與蒙古大戈壁嚴格保護區A區(Great Gobi Strictly Protected Area - Zone A)合作,於2024年5月起,將於蒙古國戈壁保護區內,以種樹利器進階版「潛艇式水寶盆」種植1,000株樹,復育世界瀕危的保育動物—戈壁熊的生存棲地,近日(8日)再度觀察保護區種樹區域的樹苗成長狀況,樹高有明顯成長,樹苗存活率也高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