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美日零售業早已導入電子標籤,剛起步的台灣市場仍有大量機會。 本土新創雲創通訊憑藉客製化服務與在地速度優勢,從法國打回台灣零售通路,突圍國際大廠夾擊。
今周刊編按: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啟動,永豐餘攜手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共同探索淡水草澤濕地的碳吸存潛力。這項計畫由中山大學、台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將長期監測舊鐵橋濕地的環境與植物生長,量化統計碳匯能力,並預計於 2027 年提出本土方法學,為淨零轉型與濕地保育提供新方向。
作為探碳系列課程的開篇,在深入探討黃綠藍碳的概念、方法學,或是與產業的連結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碳」背後的基本知識。包括能源產業在碳轉型中扮演的角色?臺灣的淨零路徑圖與科技展望目前是如何勾畫?臺灣該如何借鑑國際經驗,找到最符合本土需求的能源發展模式?為了釐清這些核心問題,TSH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的趙家緯兼任助理教授,深入解析臺灣的淨零轉型路徑與關鍵技術發展,幫助我們掌握未來趨勢,踏上更清晰、更具行動力的淨零旅途。
今周刊 6/26 更新:台灣本土唯一的風力發電葉片製造商「天力離岸風電」5月22日傍晚公告重訊公告,宣布其風電葉片主要產線已全面停工,並資遣近470名正職員工,象徵與丹麥風電巨頭維特斯集團(Vestas)合作正式畫下句點。 不過,櫃買中心6月25日指出,該公司因未於規定期限內發布重大訊息及辦理重大訊息說明記者會,處以違約金新台幣15萬元。
在氣候變遷壓力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推動下,「淨零碳排」已從國際倡議走向政策具體行動,交通部門作為碳排放大戶,正被各國視為優先改革對象,其中市區公車的電動化,則是公共運輸低碳轉型的起點。台灣在電動公車的發展上,政府已明確設定目標:2030年前全面汰換市區柴油公車。目前全台約還有9,400輛傳統公車待更換,未來五年平均每年就得汰換超過1,300輛。
日本共同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說法報導,日本三菱汽車擬委由鴻海(2317)生產自家的電動車,以自家品牌在日本銷售,希望藉由外包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及縮短開發時程,來擴大三菱電動車在本土市場的規模。 若這項消息屬實,不僅印證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月提到「日本客戶可望兩個月有好消息」的說法,也意味他過去五年推動的電動車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的創新模式,將在日本攻下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有極大的指標意義。
隨著企業碳中和需求上升,2050年碳市場潛力有望高達1兆美元。美國新創Chestnut Carbon致力推動森林碳移除,預計在美國東南部種植數百萬棵本土樹種,再轉換成高品質碳權。 如今Chestnut已經成功獲得1.6億美元(約新台幣51.2億元)B輪融資,由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委員會(CPPIB)及投資管理公司Cloverlay Investment Management領投,手中更握有微軟(Microsoft)大單與F1賽車梅賽德斯AMG車隊合作案。
今周刊編按: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公然表示不排除動用武力或經濟手段,要求丹麥交出格陵蘭的控制權。為何這座遠離美國本土、面積世界最大卻人口稀少的冰雪之島,能夠引發如此激烈的外交風波?
來自超過170個國家的領袖代表齊聚韓國釜山,參加《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INC-5),為的是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以控制塑膠污染。 關於台灣的情況,環團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24.4萬噸廢塑膠,其中不少是品質低劣、難以回收的雜質,不僅佔用焚化爐的處理能力,其產生的飛灰和底渣也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
推動氣候行動的種種艱難,在歐盟的氣候新法上也同樣可見。2023年,歐盟通過《歐盟防止毀林法規》(EU Deforestation-free Regulation, EUDR),並宣布從2024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在這項法案中,歐盟希望藉由控管商品的產地,防止有人為了種植商業作物破壞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