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於9月16日舉行記者會,由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歷時20年打造出全球首例「雙固碳系統」的新型植物固碳機制,這不僅是自然界未曾演化出的「合成二碳(C2)」植物,並發現效果遠比預期好。 實驗結果顯示,植物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量增加2至3倍,油脂產量也增加。此成果可為未來永續航空燃料及其他化學品提供潛在原料來源。該研究於今年9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氣候變遷與資安威脅日益升高,成為近年企業經營的兩大風險。中央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當企業的生態足跡越高,其資安風險反而越低,揭示永續與資安之間的互補關係。研究建議,企業應將環境策略與資安納入整體風險管理,推動跨部門整合與合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能源經濟學》(Energy Economics)。
暖化不只讓大氣變得更潮濕,還讓土壤更乾旱。最近在《自然》期刊新研究發現,氣溫愈來愈高,大氣對水的渴望日益加劇,導致土地乾旱更嚴重,這種大氣對水的渴求,使過去 40 年全球乾旱嚴重程度增加 40%。
全球暖化下,過去科學界推論山區生物會因氣溫升高,而被迫往高海拔山區遷移,以尋求更涼爽的氣候,最後陷入「滅絕電梯」因空間不足而加速滅絕。成大研究團隊挑戰用實證資料檢視,發現結果不如早期假說推論,氣候變遷之下山區物種分布範圍並未縮減,反而擴張,為物種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提供了新的視角,相關論文近日刊登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一菁研究團隊分享該研究成果。
說到「呼吸」,直覺想到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但對某些細菌,呼吸定義可能大大不同,不靠氧氣維生,甚至還靠「吐出電流」獲取能量。近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現,某些細菌的特殊機制,能在缺氧環境「呼吸」並產生電流,不僅解答學界長久謎團,也為潔淨能源之發展開啟新大門。論文 4 月刊登於《細胞》(Cell)期刊。
多數河流生長的鮭魚必會游至大海,長大成熟並洄游以完成生命週期。最近瑞典科學家發現,安眠藥成分污染水源後,竟有助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穿越激流,順利進入大海。論文發表於《Science》期刊。
科學家經常提出一些大膽的假設,這是推進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動力,但常常會挑戰世俗常識而很難讓人接受,例如最新的研究顯示,加熱鋰電池其實可以幫助它「重獲新生」。
許多國人餐餐都吃米飯,米飯也是地球數十億人的主食。但《《刺胳針星球健康》期刊最近一篇新研究發現,隨著大氣變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水稻的砷毒性將越來越高,可能使數十億人面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不要以為水可以取之不盡,最新研究發現,地球陸地儲存的大量水快速耗盡。《科學》期刊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大幅減少世界各地土壤、湖泊、河流、雪和其他地方儲存的水量,將對農業和海平面上升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今周刊編按: 一份刊登於《Cell》期刊的研究指出,中國研究人員武漢實驗室在最近發現一種新型冠狀病毒HKU5-CoV-2,可透過與COVID-19相同的途徑侵入人體細胞,引發傳播疑慮。不過,研究團隊強調,雖然該病毒感染力強、宿主範圍廣,但毒性低於COVID-19,無須過度擔憂。究竟情況如何?專家為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