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廢棄物(marine debris)一直是海洋生態保育的重大問題,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對於海廢問題的報告,全球每年最多有 1,270 萬噸的垃圾流入海中,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卡車的垃圾往海裡傾倒,預計 2030 年將增加到每分鐘 2 輛卡車,2050 年則將增加至 4 輛。此外,九成以上的海洋廢棄物為塑膠,需要費時許久、或是幾乎無法自然分解,將永遠存在於海洋中對環境造成影響。
曾風靡一時的竹碳日用品,如毛巾、襪子和衣物等在市面上已相當常見,但在農林漁牧業的應用,仍有許多開發潛力。位於嘉義縣布袋鄉的邱晉爵生態與智慧養殖漁場,就與中正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團隊合作,以竹子副產物「竹碳」來改善水質,保持魚蝦健康。 邱晉爵是漁業署水產養殖光合細菌菌種庫及培養訓練計畫的嘉義培養訓練班班長,在5甲地的魚塭,以自行擴培的光合菌,使用在烏魚、龍膽石斑、黃金鯧虱目魚、吳郭魚、白蝦及泰國蝦的混養池裡,同時在一塊2分地的混養池裡,另外再加入竹碳試驗。
完美與不完美的距離有多遠?我們與2050淨零碳排的距離有多遠?永續看似遙遠,但又很迫切。恆隆行旗下的restyle2050循環經濟平台,從不完美的生活家電及日用品出發,創新推出不完美產品的分級制度,區分包裝或產品外觀瑕疵、保固與不保固、回收整新二手機等,讓消費者以個人的接受度及需求自由做選擇,進而延長產品的生命週期。也許,選擇不完美,是永續行動的開始?
聖誕節交換禮物是一項溫暖的傳統,但你是否想過,有些看似平凡的禮物,其實暗藏著對地球的巨大負擔?從食品的塑膠包裝到日用品、服飾,這些禮物的生產和丟棄過程中,往往伴隨難以分解的塑膠,最終累積在海灘、河道甚至掩埋場,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我們的選擇,可能正無形中傷害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