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聯的實驗室裡,一種被人們忽略的垃圾,蝦殼廢料,正在悄悄改寫環境科技的未來。研究團隊不只是想要減少海鮮市場堆積如山的殼體,他們更試圖把這些副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碳捕捉材料。這是典型的「從廢到寶」的故事。
碳捕捉與封存 (CCS) 開啟新時代。挪威國營油氣公司Equinor、殼牌公司及法國道達爾能源25日宣布,北極光(Northern Lights)計畫正式營運,並將首批捕獲的二氧化碳注入海床之下。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商業碳封存服務,希望幫助高度依賴化石燃料、難以去碳化的產業減碳。
啤酒誘人泡沫背後,藏著碳循環的創新契機!工研院 25 日宣布攜手三菱電機與台灣菸酒公司竹南啤酒廠,啟動亞洲首座「酒廠碳捕捉先導試驗廠」。未來,成功導入減碳科技後,啤酒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可回收並重新應用於製程,實現碳循環再利用,讓原本從煙囪排出的二氧化碳,也有機會成為啤酒裡綿密泡沫與氣的來源。
面對碳中和目標與技術成本現實之間的拉扯,日本瓦斯協會近日宣布調整其2050能源供應規劃,放寬原先對e-甲烷的依賴,轉而納入更多天然氣搭配碳捕捉的選項,反映日本在能源轉型上逐步走向務實、多元的路線。
臺灣四面環海,無論是飲食、休閒還是生活,海洋與我們的密不可分。不過,你有沒有想過,海洋其實也能在臺灣應對氣候變遷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這正是海洋「藍碳」的魅力所在。所謂藍碳,是指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所捕獲的碳,透過碳吸收和封存將捕捉到的碳封存在深海或海底沉積物中,這些碳將脫離大氣百年或千年。海洋與海岸植物可以自然地幫助大氣減少溫室氣體。為了更了解藍碳,TSH探碳系列課程,特別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的蔣國平特聘教授,帶領我們深入探索海洋藍碳及其相關方法。
在AI資料中心擴建、工業生產增長及電氣化加速的帶動下,全球電力需求不斷上升。國際能源總署預測,到2027年,全球電力需求將以每年4%的速度成長。為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全球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並於2024年COP29會議上,25國承諾不再新建未配備碳捕捉技術的燃煤電廠。 面對電力需求攀升與能源轉型壓力,再生能源成為關鍵解方。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2024全球與台灣電力暨再生能源市場》報告,深入分析全球及台灣的電力需求與供給趨勢,並探討電價成本及綠電市場的現況,提供企業在綠電採購建議。
為了減少鋼鐵業碳排,台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打造全球首座能通入氫氣、加熱至1600度的高溫反應爐,挑戰「以氫代碳」的技術極限。透過同步X光技術,首度捕捉氫氣還原鐵礦的完整過程,為鋼鐵減碳開出新路。
碳捕捉與封存(CCS)是難減排產業脫碳的關鍵技術,也是台灣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之一,但國內外對CCS的認知有限,成為產業推動的一大挑戰。學者專家近日出席淨零城市展論壇,建議可透過教育及小規模試點提升大眾理解,同時促進公私部門合作分散成本,並強調若政策得宜,CCS不僅不會阻礙再生能源,還能相輔相成。 (上圖為中央大學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院長許樹坤分享如何透過展覽等方式向一般大眾說明碳捕捉與封存的重要性。)
交通運輸脫碳帶動生質燃料需求大增,新加坡生技新創Chitose Bio Evolution看準這股趨勢,開發出微藻培養技術,提供更永續的生質燃料替代方案,吸引多家日本大型企業投資,近日更宣布獲得約4,9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13億元)資金,將用於擴展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微藻生質燃料生產基地,並加強技術研發,推動從研發走向量產。
有鑒於氣候變遷為環境、生存與國家安全帶來的威脅日益漸增,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提出「2050 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而臺灣以「矽島」之名立足全球,更仰賴堅強半導體科技實力,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背後重要的供應鏈一環,面對永續發展議題更是責無旁貸。 對此,我國不只公布了「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 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更核定「淨零排放路徑 112 – 115 年綱要計畫」,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以期能提升臺灣在綠色產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