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經過數年討論,歐盟議會9月終於批准了減少歐盟範圍內食品浪費的新措施,並要求紡織品生產商支付更多的回收成本。 根據新規定,所有歐盟成員國必須在 2028 年夏季前,建立紡織品的「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度」(EPR )計畫,要求製造商承擔紡織廢料回收、分類與再利用的費用,以支持回收體系運作。 這項制度正在改寫全球快時尚產業的遊戲規則,例如H&M已開始要求供應商使用更多再生布料,帶動供應鏈加速綠色轉型、走向循環經濟。
你可能聽過「快時尚」(Fast fashion),但有聽過「快科技」(Fast tech)嗎?在科技產品推陳出新的時代,電子設備從過去的奢侈品,逐漸變成日常消耗品。人們追求的是更便宜、更便利,至於產品耐不耐用,早已不是首要考量。 從 USB 風扇到迷你吸塵器,這類「快科技」產品大量充斥生活,更新速度快、價格低廉,但也因為壽命短、不易維修,正悄悄釀成一場前所未有的電子垃圾災難。
非政府環保組織Stand.earth近日公布時尚業減排大調查,瑞典品牌H&M連續第2次登上榜首,而近年快速崛起的中國快時尚品牌希音(Shein)則是倒數第3名,與台灣人熟知的美國運動品牌Under Armour一樣屬於末段班。
《Fashion Network》報導,十幾年前時尚界所謂的永續發展,大多數是品牌發佈公關新聞稿說明自己不是快時尚的一員。而如今像Ecoalf品牌實踐循環經濟,並用獲利的商模證明時尚的永續路是實際可行!
新年穿新衣,在過年習俗象徵嶄新的開始,但在全球化的時代,快時尚產業與網路商城蓬勃發展,購買新衣比以往更便利,人們的過度消費正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非營利組織Remake發起一場名為「無新衣挑戰」的環保運動,號召大眾重新思考我們與服裝的關係,連《BBC》主播也共襄盛舉。
快時尚服裝公司Zara、H&M和零售巨頭IKEA、Primark等十大品牌將共同合作,於明(2025)年起啟動「Re-viste」的自願性試點計畫,以因應歐盟正在審議的新法案,要求生產者預付每件T恤約0.12歐元(約新台幣4元)的紡織品廢棄物處理費。
無論是精品將賣不掉的過季商品送進焚化爐,還是快時尚的庫存浪費,為了落實永續,歐盟近日公布了一項政策新的生態設計法規,沒賣出的衣鞋通通不准銷毀。
每年全球總共有 9千萬噸衣服和其他紡織品成為廢棄物,焚燒都會產生巨大排放,更別說從種植原材料耗費的水資源及土地污染等;快時尚的消費主義影響下,衣物被穿了7-10次就被丟棄,被回收的不到1% 會被製作成新衣服,其餘大部分都被降級回收,被用於地毯、絕緣材料等產品,每年超過4,600億美元的損失。
過年大掃除不但可以每年給予自己一個懷舊過去的專屬時光,亦可以透過「斷捨離」除舊布新,儀式性地展望未來。在整理衣櫥的過程中,容易清理出一些許久未穿或是等待被淘汰的二手衣。 隨著永續回收再生的概念興起,除了資源回收外,還有許多管道可以讓二手衣回收重獲新生,包含捐贈社福機構、二手衣回換現金平台、二手市集拍賣等等。 此外,許多國際知名服飾品牌如H&M、UNIQLO、ZARA,紛紛提出倡導永續生活的「二手衣回收計畫」,以服飾核心本業出發,邀請民眾參與二手衣回收行動,避免使快時尚成為環保災難。
當「酒干倘賣無」的回收事業,變成全球淨零解方,台灣新創企業要如何靠創意和專利技術,躍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