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空氣、土壤和生態」的復育是保障農民生計、活絡農村和打造永續農業不可缺的核心價值,是政府推動「新農業」和「循環經濟」的關鍵策略。 「一個國家摧毀它的土壤時,也將摧毀它自己。」——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身兼元利建設、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還是四個基金會的負責人,做起企業社會責任不落人後,其中,最特別的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還因為復育螢火蟲棲地、生態池等,躍上國際媒體版面。
水除了對一般民眾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源,在許多高科技產品的製程中也高度仰賴水來沖洗或冷卻,如果沒有將這些廢水好好處理,就可能產生鎘米等這些對人體與環境有害的副作用。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台灣,台積電與友達兩家標竿企業,除了節水表現傑出外,在廢水回收與處理上,更已達到國際頂級水準。
作為全球首家通過循環經濟認證之水泥業,台泥以三大獨門祕法,實踐循環經濟與生態復育。三大秘法包含,引進水泥窯協同處理、導入科學減碳技術,與使用低碳運輸技術。希望從人類文明與環境保護為出發點,注入水泥建材與組織發展,並將企業社會責任的DNA納入每一個營運環節。
新加坡將成立聚焦於自然保育計畫的碳權交易市場,期有助於保護東南亞地區受脅的熱帶森林,同時也向企業開放現成的碳權來源。
人怕熱,魚也怕熱!台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需生活在終年17°C以下的河川,氣候變遷威脅僅存的棲息環境。因此雪霸國家公園推動退壩還河,持續復育七家灣溪及衛星族群,去(2020)年統計約達1.3萬尾,創下歷史新高,也推動退耕還林,復興河川自然環境。
由於海藻逐漸減少,導致海洋生態沙漠化的「磯燒」現象,其中一項原因,就是森林面積減少,使得流入海洋腐植土與二價鐵離子也隨之減少,進而影響海藻的發育。對此,日本最大鋼鐵公司「日本製鐵」使用含鐵成分高的爐渣製成「肥料」,投放到淺海,幫助海藻復育,成果頗為可觀。
嘉義布袋廢棄鹽田,為水鳥棲地縮減光電開發,同時民間積極認養週邊鹽田濕地,有「布袋模式」的美稱。高雄鳥會今年4月擴大認養近252公頃鹽田,並與特生中心合作研發「虹吸式引水管」,不需電力、只要簡單的水電材料,就能改善因水利設施老舊而乾涸的鹽田濕地,成功吸引不少春季過境的鷸鴴類水鳥前來覓食。 民間團體表示,經過幾番嘗試,總算找到台灣在地的解決方案。團隊利用虹吸管來進行棲地復育,「在台灣應該是第一個」
為因應氣候變遷,具備氣候調節功能的「藍碳」重要性日益升高,海保署近年針對具有強大碳匯功能的海草床、紅樹林、鹽沼及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進行相關監測調查、保育及復育行動,以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一生只要專注做好一件事:櫻花鉤吻鮭背後的「鮭爺」 在離開武陵農場前,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工作站主任廖林彥先生獲悉我來爬雪山,熱情邀約我去參觀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