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意識抬頭,全球不論是大城市或小鄉鎮,都紛紛往「零廢棄」的目標前進,從日本上勝町,到義大利的卡潘諾里,都提供了值得學習的創新作法。
醫療業淨零挑戰不容小覷,其範疇三占比高達71%,涵蓋供應鏈、運輸與廢棄物管理,過去焚化或掩埋比例也高達85%。環境部政務次長葉俊宏12日於亞太永續博覽會「低碳醫療國際論壇」表示,將透過跨部會合作推動綠色醫療與深度節能。論壇同時聚焦循環箱、制服再利用與醫療塑膠回收,呼籲供應鏈與院所攜手發展高值化循環經濟,加速醫療業淨零。
惠民實業9/10舉辦上櫃前業績發表會,預計 10 月初掛牌交易,董事長吳萬益表示,下半年中山抽水站、港墘抽水站、新民權抽水站將陸續開標,搭配 7 月底行政院通過的 1,000 億治水計畫,惠民工程承攬貢獻成長可期,整體預計明年營收有望呈現雙位數成長。
今周刊編按: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造成約13.5萬片太陽能光電板受損,再度揭示台灣光電板回收制度的挑戰。光電板平均使用壽命約20至30年,環境部預估,台灣自2031年起將迎來大規模汰役潮,2039年每年光電板廢棄量可能超過10萬公噸。 為因應未來需求,國內已建立回收預繳制度,由設置業者支付費用,用於後續回收與清除處理。隨著全球太陽光電裝置快速擴張,光電板回收問題也成為各國共同挑戰,觀察國際作法或能提供台灣參考。
日本傳統魚品加工常棄置魚皮,但富山「tototo」品牌創立者及老牌水產企業Nissui推出魚皮革,結合工匠新技術與可回收概念,將魚皮轉化為兼具質感與耐用的時尚材料,製成錢包、鈕扣、手機殼。在時尚與永續浪潮中,魚皮革正成為可循環材質的熱門選項。
當全球電動車與3C產品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一個隱形的危機正悄然堆積如山:廢棄鋰電池。根據環保資訊中心數據,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200萬噸的鋰電池退役,主要來自電動汽車的大量普及與汰換。這些被淘汰的能源載體,既是燙手山芋,也是潛在的城市礦山。
新竹橫山鄉深山中,藏著一個連名字都常被誤解的地方——「大山背」。因在大崎棟山背後而得名。這裡曾有一座荒廢三十年的豐鄉國小,雜草叢生、治安不佳,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融合在地物產與創意的「大山北月」複合式餐廳。
芬蘭最近啟用了全球最大的「沙子電池」,這一創新技術由 Polar Night Energy 開發,位於波爾奈寧( Pornainen)。這種熱能儲存系統利用沙子或粉碎的岩石來儲存熱量,並透過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加熱沙子,儲存的熱量可用於多種用途,包括為建築物提供暖氣。這項技術的經濟效益顯著,使用的粉碎皂石之原本視為廢棄物,這使得成本大幅降低。
海洋廢棄物挑戰日益嚴峻,台灣起家的手機配件品牌犀牛盾,宣布推出智慧海廢清理平台「破浪者」。結合太陽能、自動化與AI辨識技術,透過無人機偵測、無人船回收與水流引導系統,打造低能耗、模組化的海上垃圾回收方案,首站將實測台南黃金海岸等近海海域。
當你的手機、筆電故障了,你想過可以自己維修嗎?電子垃圾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日益嚴重,根據聯合國統計,2022年全球產生約6200萬噸電子廢棄物,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8200萬噸;並且電子垃圾產生的速度是回收的五倍。為此,不少新創公司試圖翻轉「用壞即丟」的產品設計方式,打造出可以透過維修、更換零件延長使用壽命的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