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災難一再重創全球經濟,本就財務困窘的國家更是深受其害。然而,傳統風險評估模型難以呈現各國面對氣候衝擊的真實處境。為此,美國哥倫比亞氣候學院推出「氣候融資脆弱指數」(CliF-VI),將債務、儲備、治理能力等列入評估,更貼近國家因應氣候風險的真實能力。 根據這份指數,全球有超過20億人居住在氣候「紅區」,其中有許多非洲國家的高風險多因債台高築,賽普勒斯及烏克蘭則因地震與戰爭名列其中。
比起蓋新房子,修繕老屋被認為是經濟又環保的選擇。內政部日前提出「老屋延壽」計畫,預計投入50億元供老宅整建維護,照顧居住品質的同時,也希望減少拆除重建帶來的高碳排。「老屋延壽」減碳的關鍵在哪裡?成大建築系名譽講座教授林憲德指出,從全生命週期來看,占七成的營運碳才是排碳大宗,老屋拉皮也會產生碳排,實際減碳效益尚不易估計。
隨著全球都市化程度逐漸提升,預計在 2025 年將有 7 成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域,「城市如何設計」成為當下的重要課題。瑞士企業 Holcim 近期與系統變革公司 Systemiq 提出「再生城市」的構想,透過 4 大要素創造出更佳宜居的人居環境。
城市雖然僅占地球總面積的3%,卻有一半以上的全球人口居住於此,其經濟活動占全球GDP的80%;同時,城市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並每年產生超過70%的溫室氣體排放(IEA, 2021)。 這些數據反映了城市在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中所占的主導地位,顯見城市的高密度人口與經濟活動不僅對有限的能源資源帶來壓力,也突顯城市在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角色和責任。
加州野火、佛羅里達颶風,這些天氣宜人著稱的居住勝地如今也不安全了。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光是在美國,2023年平均每兩週就發生一次災損達10億美元的天災,何處是「氣候避風港」(climate haven)?
台灣有許多資源匱乏的經濟弱勢家庭,導致兒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難以想像的發展阻礙,更遑論追逐夢想。有病痛纏身的孩子,無力負擔龐大醫療支出;有一家六口生活在貧窮線下,難求一餐溫飽;某些人甚至連安全的居住空間都沒有。
在現今房價高漲的環境下,「可負擔的居住」(affordable housing)已成為全世界各大城市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許多地方的房價和租金快速地上漲,負擔過重的現象正在加劇,越來越多的民眾難以在預算內找到一處具備良好生活品質的住宅(decent house)。 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房價和租金的漲幅超過了居民收入的增長,這種情況迫使許多人不得不選擇離市區更遠的地點租屋、購屋,甚至改變生活方式以適應高昂的居住成本。
將荒涼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鬱鬱蔥蔥天堂一直是科幻夢想,實現此目標的技術尚不存在,但一項新方法表明,改造火星環境的第一步或許比之前想像還容易,只要利用火星現有物質便能提升火星溫度超過 10℃。
今周刊編按:6月20日,夏威夷州政府與13位青少年原告達成歷史性和解,承諾全面改革交通系統以應對氣候變遷,是全球第一個由青年主導來挑戰交通部門減碳的氣候憲法訴訟。 台灣於今年出現首宗氣候憲法訴訟,民間團體及農漁民認為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以下簡稱氣候法)中未明確制定出短、中減碳目標,造成氣候變遷加劇,可能有侵害人民生存權、居住權和健康權的疑慮,並且將減碳責任不合比例地轉嫁給未來的世代,因此認為《氣候法》有違憲之虞,提出國內第一場氣候憲法訴訟。
只要發生天災人禍,就會可能面臨緊急收容大量災民的需求,作為暫時安置的避難所,是否有可能成為災民、難民的另一個新家?英國建築師 Norman Foster 發起 Essential Homes Research Project 並與 Holcim 合作,共同開發開發低碳節能的模組化建築,為受災民眾提供安全、尊嚴和永續的居住空間,改變緊急居所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