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足參賽者穿著台灣業者用俗稱「垃圾」的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環保機能紗球衣時,社會給予業者掌聲。但是,當業者進口回收「垃圾」,他們卻得到噓聲!或許我們該重新認清「廢棄物=資源」的事實。
咖啡渣、蚵殼轉變成紡織原料;廢棄衣架再生為環保購物袋;廢棄的影印機再製成文具;寶特瓶成為腳上的夾腳拖;稻殼製成環保餐具,凡此種種,都已經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循環經濟的典範。
金山的水尾漁港外海灘,過去幾年一直被海水沖上岸的漂流物掩蓋,整個海灘充滿了漂流木、寶特瓶、保麗龍等,偶爾還有動物的屍體,我不只一次呼籲大家一起努力把海灘變乾淨! 最近水尾漁港的外灘海岸缐突然變乾淨了,原來有很多志工團體來到這裏淨灘。上週有一群老師帶領一大群小朋友,他們一起在海邊淨灘。小朋友們戴著口罩撿起被海水沖上岸的垃圾,小朋友們認真地撿垃圾,老師們照顧小朋友的安全,這是我看過最美好的畫面!
如何在塑膠再生之路創造最大效益?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想透過塑膠,製作出備受看好的儲能技術:超級電容,或許能增加塑膠回收的吸引力。
根據「台灣ICC海洋廢棄物監測」統計,寶特瓶為數量最多的海洋廢棄物(於2017年達高峰)。為了解決海廢問題,環保署與七縣市環保局及台灣紡織業者組成國家隊,日前發表全球海廢原料比例最高的產品——含高達96%海廢寶特瓶製成的「潯寶衣」。
寶特瓶上的標籤,和瓶身的塑膠種類不同,使得寶特瓶被送到塑膠回收廠後,需要人工一一除去標籤。
寶特瓶一直占台灣海洋廢棄物的大宗,其中有不少來自境外,為了更妥善再利用這些海廢寶特瓶,環保署主動邀集紡織廠與回收廠,研發製作環保衣,是全球目前海廢含量最高的產品。
丹麥玩具製造商樂高 LEGO 所生產的積木,一直都是大人小孩愛不釋手的玩具,但塑膠製成的積木也為環境帶來大量垃圾。近期,樂高釋出由廢棄塑膠瓶製成的積木樣本,向環境永續邁進一大步。 為能使積木使用率最大化,有樂高迷在疫情期間,開發出一款名為 BrickIt 的 App,讓玩家重新組裝家中多餘的積木,減少廢棄積木產生,有助於推動樂高的環保政策。
環保風潮當道,消費巨擘爭相宣示要用回收塑膠製作產品包材,讓空寶特瓶從垃圾變成寶物,美國回收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價格已經超越新生PET。需求吃緊下,全球PET霸主的股價,過去一年來暴衝70%。
今(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周刊》去年率先發起「還海行動1095」計畫,舉辦5場淨灘、清除2572公斤海廢,將9375個寶特瓶變身2440雙藍白拖,今年計畫邁向第2年,不僅公布過去1年行動成果,更呼籲縣市政府如能與民間合作,才能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