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原生塑膠使用,主婦聯盟合作社這款新上市的紅烏龍茶飲瓶身添加30%食品級rPET,採輕量瓶、易撕標籤設計,內容物為無香料添加的台東紅烏龍,從內容到包材皆體現減塑與綠色設計原則,可實現3到5次的封閉式循環。
回收寶特瓶變新瓶,推動塑膠循環經濟
rPET(recycled PET)中文稱為「再生聚酯」,是指由回收寶特瓶為原料製成的再生聚酯酯粒,相較傳統從石油而來的聚酯酯粒(PET),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石油原料的消耗,並降低塑膠廢棄物對環境的衝擊。
歐盟規定自2025年起,PET飲料瓶需至少含有25%rPET;2030年起,所有塑膠飲料瓶提高至30%再生塑膠含量。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指出,rPET安全、合規地應用於食品容器,是推動減塑與循環經濟的關鍵路徑。
主婦聯盟合作社的 rPET 瓶裝茶飲,瓶身以 30% 的再生塑料製作。圖片來源:王永村/主婦聯盟合作社
再生塑膠做食品容器?安全把關是關鍵
2022年食藥署通過新法規,允許rPET可再做食品容器。衛福部食藥署技正周珮如表示,食品級rPET安全性已有明確檢驗標準與製程把關,廢塑膠來源必須是「食品」容器具、須提供再製製程資料、去污測試、挑戰性測性,並參考美國、歐盟的殘留值標準,及安全性評估報告,包括耐熱溫度標示、其他國家是否能使用等。針對再生塑料再製產品,目前只接受PET,其他質材尚未開放申請。
rPET需全生命週期治理機制
林玉珮表示,台灣rPET製造技術不缺,缺的是政府再推一把,儘速制定目標與期程,建立rPET產品從設計、生產到流通、回收的全生命週期治理機制。她也強調,rPET政策不能只做回收,應同步推動源頭減量及重複使用,「才不會流於假循環」。
環境部彭啟明部長表示,政府現行資源循環政策鼓勵業者推動綠色容器,再生料添加25%,2030年會以30%為目標。目前正在推動資源循環推動法,預計今年下半年送立法院審查,讓塑料可以不斷循環再生與利用。
主婦聯盟「瓶到瓶的最後一哩路」論壇,呼籲國內制定食品容器添加rPET材料的階段目標。 圖片來源:王永村/主婦聯盟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