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客戶要求與IFRS永續揭露標準推動下,國內機構與企業皆愈發重視永續策略。 但根據《今周刊》「企業減碳永續調查」顯示,企業雖然整體認知進步,在執行面及專業資源配合仍有改進空間。
當全球電動車與3C產品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一個隱形的危機正悄然堆積如山:廢棄鋰電池。根據環保資訊中心數據,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200萬噸的鋰電池退役,主要來自電動汽車的大量普及與汰換。這些被淘汰的能源載體,既是燙手山芋,也是潛在的城市礦山。
「(製造)地區的分散,是一個對客戶的『價值』。」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針對4月17日的法說會內容進一步說明,強調台積電已經就客戶分散製造地區的需求,擴大海外布局並與客戶緊密溝通,「目前就是『so far so good(一切都順利)。』
美國市場平均每10.3輛新車中,就有1輛車使用聯嘉的LED光源產品,董事長黃國欣更發話跟緊客戶馬斯克的腳步走!
日本共同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說法報導,日本三菱汽車擬委由鴻海(2317)生產自家的電動車,以自家品牌在日本銷售,希望藉由外包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及縮短開發時程,來擴大三菱電動車在本土市場的規模。 若這項消息屬實,不僅印證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月提到「日本客戶可望兩個月有好消息」的說法,也意味他過去五年推動的電動車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的創新模式,將在日本攻下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有極大的指標意義。
在中國,華勝車用燈飾件擁有逾3成市占率,前10大車廠都是它的客戶。 這間收服各大品牌的製造商,幕後操盤手,來自宜蘭。
在2024年,和大(1536-TW)因電動車客戶持續調節庫存而面臨嚴峻挑戰,全年營收因此衰退 12.49%。不過,隨著國際電動車大廠的庫存問題逐漸改善,市場預期整體產業的訂單將在2025年起陸續回溫,和大(1536-TW)的營運狀況也可望漸入佳境。 「庫存循環週期」,就是目前這家公司在2025年的主旋律。而長期來看,公司在油電混合動力車款的研發能否轉為實質訂單,則是市場後續關注的焦點。
隨著企業碳中和需求上升,2050年碳市場潛力有望高達1兆美元。美國新創Chestnut Carbon致力推動森林碳移除,預計在美國東南部種植數百萬棵本土樹種,再轉換成高品質碳權。 如今Chestnut已經成功獲得1.6億美元(約新台幣51.2億元)B輪融資,由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委員會(CPPIB)及投資管理公司Cloverlay Investment Management領投,手中更握有微軟(Microsoft)大單與F1賽車梅賽德斯AMG車隊合作案。
12月下旬,強勁的海風吹拂著彰濱工業區,裡頭座落著半導體先進製程所需的特殊化學氣體生產基地——台灣特品化學(下稱台特化)的研發總部及廠區。它名列全球前4大量產矽乙烷業者,建立全球最大的矽乙烷單一生產線,打入台積電並外銷至6個國家。
太陽能電池市場起家的量測設備廠光焱,成功轉型,打進全球影像感測晶片大廠,以及光達、航太供應鏈,去年上半年毛利率逾6成,成為光電量測上的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