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塑膠產品含有分類編號3號的「PVC」,舉凡裝湯的容器、免洗餐具,都含有PVC,但其實這種塑膠遇熱,就會釋放塑化劑,長期接觸下來,容易提高致癌風險。因此環保署預告,從明年11月1日開始,將禁止製造輸入、販售含有PVC材質的平板包材、收容器或是非平板類免洗餐具。
聚氯乙烯(PVC)對人體及環境有害,明(2023)年7月將禁止食品、飲料、調味品、食用油、酒類、保健食品等產品,使用PVC材質包裝。PVC材質的平板包材、回收容器及免洗餐具,未來也將不得製造、輸入及販賣。
「每撕一個衛生棉,就要花500年才可以分解。」 SHES旭思創辦人Cheryl三年前正計畫懷孕,被醫師提醒減少塑膠的使用,塑化劑容易造成不孕,因此她在生活上避開塑膠,但某次在看書時發現平時使用的衛生棉,竟高達90%的成分是塑膠,若要分解需要500年。
在這充斥著塑膠的年代中,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膠可能已讓你見怪不怪。然而,根據美國最新調查,從超市販賣的榖片、優格、水果罐頭,到速食店銷售的漢堡、薯條、炸雞塊,除了少數例外,幾乎都含有雙酚和鄰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劑,甚至連常見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產品也受影響。換言之,你吃進的塑化劑,可能遠比你想像得要多得多!
三家SRF發電廠將進駐桃園科技工業園區,引來地方居民抗爭,上演另類的廢棄物大戰。 為何政府號稱可減碳、再利用的SRF成為全民公敵?從料源管制到空汙監測,還有哪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