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熱發電關注度逐漸升高,為吸引更多業者投入地熱開發,經濟部能源局本月公告「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辦法」,分別補助地方政府「招商獎勵」每案最高300萬元,以及給業者的「探勘獎勵」,最多補助50%探勘費用,上限1億元。 長年推動地熱發展的民間團體則認為,如此雖可解決初期探勘高風險、銀行不願意融資的問題,但要說能達到「獎勵」效果卻不盡然。
中央研究院與台灣中油公司今(17)日簽署「綠能發展合作備忘錄」技術合作,初步將以地熱探勘為目標,先規劃在宜蘭選定場址進行探勘作業。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陳于高表示,目前已經在做地殼下的影像觀測,尋找適合鑽探地熱的位置,雙方合作的首宗鑽井探勘計畫,可望年底於宜蘭展開。
全台第一座火山型地熱開發案「金山區四磺子坪地熱發電廠」,於10月正式商轉,成為國內開發地熱能源的重要里程碑!新北副市長劉和然表示,四磺子坪地熱開發團隊經過近半世紀的努力,終於突破早期工法及材料等限制及困境,成功開發營運商轉。
自從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將地熱能列為前瞻能源之一後,台灣地熱發展便已如火如荼進行。 台大風險中心(下稱風險中心)受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下稱地熱協會)邀請,協辦「2023公民地熱論壇及北部地熱參訪」,並作為觀察者實地參訪新北金山四磺子坪先導地熱電廠與鑽井施工平台,並參與在台東縣及高雄市舉辦的3場公民地熱論壇。
地熱能是一種很穩定又低碳的能源,沒有像風能或太陽能那種看天吃飯的間歇性問題,但以前的技術卻只適合在有火山活動的地方開發,所以應用範圍有限。 不過由於一些新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這個限制。這些技術讓更多原本被認為無法開發的地方,也有機會開發地熱,來提供電力或熱能需求。那這些新技術到底是怎麼實現的?哪些地區因此變得適合開發地熱能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