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 台灣碳權交易所即將開張,並由證交所主導,預計最快7月底就會成立,在政策利多激勵下,手握碳權、碳匯的正隆、華紙、永豐餘等造紙業受惠,台股資金追捧。 觀察4/24台股,開盤時先跌後漲,最後收盤站穩15600關卡,來到15626.87點、漲幅0.15%,而造紙股在碳權題材的帶動上,延續上週猛烈漲勢,華紙再度亮燈漲停23.1元、漲幅10%,永豐餘上漲1.2元收在31.45元、漲幅3.96%,正隆則是以32.50元作收、漲幅6.90%。 特別的是,在這些造紙股中,正隆是國內首家取得國際碳權交易資格的企業,已註冊7.9萬公噸碳權,可進行增量抵換交易,並累積再生能源憑證11,917張,串聯20家工紙上下游廠組織造紙業首個產業碳中和聯盟,推動減碳。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今日也首度表示,將出任首任台灣碳權交易所董座,指出「台灣碳權交易所」初期資本額5~10億元,並先以交易國外碳權,至於國內部分待氣候變遷法相關子法出爐後,預計2024年開放交易,並啟動第二階段增資。
國際碳權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在今年四月蔡英文總統也宣布台灣將於今年成立「碳權交易所」,並且最快可於年底進行交易。
台灣的第一個碳權交易所(TCX)在今年(2023)8月7日正式成立,象徵著台灣進入國際碳權市場的重要里程。而碳權交易,可說是價值與價格轉換的極致寫照,市場交易的碳權「價格」,實際上交易的是生存環境的「價值」。
因應歐美品牌商對供應鏈淨零要求目標更加明確,台灣製造業者面臨前所未見的轉型壓力,工研院邀請永豐餘永餘智能公司,分享業者於國內外的碳成本壓力下的減碳作法現況,解析國際碳權市場,並介紹市場上碳管理與碳權交易的新興服務,啟發業者未來企業轉型方向與動力。
台灣碳權交易所8/7掛牌,初期以國外標的為主。國際碳權交易市場上,同樣一噸碳,價差高達百倍,面對琳瑯滿目的國際碳權商品,究竟應該怎麼挑選才不會買到不適用或無效的標的?又該怎樣避免花了錢卻被質疑「假減碳真漂綠」? 企業在挑選標的時必須辨別「品質」,雖然並非所有產業都需要最高規的國際碳權,但碳權品質越高,可適用、被承認的國際市場、區域就愈大,被排除性、不被認可的可能性越低,越能保障企業的國際行銷通路。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正式登場,首批碳權今(22)日於台灣碳權交易所掛牌交易,共有27個買家,成交8萬8520公噸碳權,成交金額80多萬美元。 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可以幫助我國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ESG等要求,並提供廣大的中小企業便利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不過,首批上架的碳權商品無法抵減歐盟CBAM及台灣國內碳費。
臺灣碳權交易所於今年8月7日揭牌後,周五(12/22)完成首批碳權交易。在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啟動的典禮當天,台上27家企業高層排排站,從台積電、鴻海、中華電、玉山金等,各產業龍頭企業都響應參加台灣首批國際碳權交易,估算首日成交金額逾80萬美元,最大客戶為金控業者。
台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於2023 年 12 月上架後,外界關心第 2 批國際碳權何時上架,碳交所 10日指出,預計最快可以在 3 月底上架。至於國內碳權交易方面,董事長林修銘則表示,待環境部相關法規完備後,將在今年上路。
今年起台灣開始徵收碳費,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企業減碳,除了購買國際碳權外,本土碳權的開發勢在必行,台大與中興大學都展開自然碳匯的研究。
台灣碳權交易所力拚4月起陸續推出「第二波國際碳權」商品,其包括多國的森林、海洋水草等多元自然碳權,目的即為了因應蘋果供應鏈的生產需求。 低碳排、碳交易,成了一股環境永續的新潮流。這股潮流,不僅高度影響著國內製造業的供應鏈訂單,同時,許多投資商品也在市場紛紛上架。不過,低碳這類的長期投資題材,現今適合上車嗎?一同來檢視目前相關ETF的績效。
綠色鋼鐵需求爆發!不只氫能,揭密鋼鐵行業未來8大商機...這國已提前搶佔商機
消費者洞察》過半台灣人重視品牌環境友善!想抓住消費者的心,先搞懂「永續、健康」
父親曾靠花季每天賺10萬、變每月賺10萬... 她返鄉推永續小旅行,帶遊客重新認識陽明山
上市櫃永續聲量》台積電、統一超、中華電、全家憑什麼上榜?
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 南山人壽再度前進世界氣候峰會 擔任永續健康領航者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3.其他條件:晨星永續投資評等(Morningstar Sustainability Rating),是針對該基金過去12個月以來的表現決定。
4.50強排名每周會以周績效高低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