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塞拜然舉行的COP 29,為期近12天的議程已於11月22日結束了。亞塞拜然為石油產國,對台灣也不甚友善;這次的參與人數相對於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一。大會在能源方面的結論也讓許多國家表示失望,特別是川普即將回任美國總統,而過去川普有退出《巴黎協定》的記錄,讓全球推動碳中和及淨零的道路蒙上陰影。
為響應淨零碳排,雲林縣北港武德宮於中秋昨(17)日正式啟用可過濾懸浮微粒(pm2.5)、空汙氣體的環保金爐,並斥資500萬元購入足以抵銷至少3年排碳量的碳權,成為全球首座碳中和的廟宇。
南投縣政府於8月27日在中興新村省政資料館舉辦全縣校長會議,並執行會議零碳計畫。這項計畫涵蓋了會議前的「減碳行動倡議」、會議中的「減碳量盤查」,以及會議後的「永續報告書撰寫及國際碳權抵銷」等環節,替台灣的永續教育樹立創新標竿。
隨著氣候升溫效應加劇,對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企業需擔負起該有社會責任已為公民所能認同,在生產/使用者付費原則下,碳定價時代已然到來。
環境部今(1日)發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也就是國內碳權交易管理辦法,將於今年8月15日正式施行,明定三大買賣方式,交易或拍賣僅限一次,以防炒作,相關資訊也將公開於交易平台供各界查詢,避免漂綠疑慮,預計9月底將有首批交易。 碳交所於今年5月底與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後,也正式推出首個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巴拉圭東部投資植樹造林專案,協助台灣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
臺灣證券交易所日前宣布,成功購得臺灣碳權交易所架上 10,000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之國際碳權,做為踏出實現碳中和目標之重要里程碑,這項交易也充分顯示證交所注重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原則的堅定承諾,以及對永續發展的積極參與。
台灣碳權交易所力拚4月起陸續推出「第二波國際碳權」商品,其包括多國的森林、海洋水草等多元自然碳權,目的即為了因應蘋果供應鏈的生產需求。 低碳排、碳交易,成了一股環境永續的新潮流。這股潮流,不僅高度影響著國內製造業的供應鏈訂單,同時,許多投資商品也在市場紛紛上架。不過,低碳這類的長期投資題材,現今適合上車嗎?一同來檢視目前相關ETF的績效。
今年起台灣開始徵收碳費,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企業減碳,除了購買國際碳權外,本土碳權的開發勢在必行,台大與中興大學都展開自然碳匯的研究。
台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於2023 年 12 月上架後,外界關心第 2 批國際碳權何時上架,碳交所 10日指出,預計最快可以在 3 月底上架。至於國內碳權交易方面,董事長林修銘則表示,待環境部相關法規完備後,將在今年上路。
臺灣碳權交易所於今年8月7日揭牌後,周五(12/22)完成首批碳權交易。在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啟動的典禮當天,台上27家企業高層排排站,從台積電、鴻海、中華電、玉山金等,各產業龍頭企業都響應參加台灣首批國際碳權交易,估算首日成交金額逾80萬美元,最大客戶為金控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