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 直擊》這次COP 30舉辦地巴西貝倫城,位於赤道附近,炎熱潮濕,不少與會者都受不了,補充水分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事,但對於能拿到官方藍區(blue zone)的與會者,有個非常不錯的福利,能隨時在散布會場角落的冰箱中,拿到免費的「曼巴水」。
在氣候炎熱、土地稀缺的新加坡,節能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為提升工業區能源效率,新加坡能源集團(SP Group)與大金冷氣共同打造的新加坡全國最大工業區域供冷系統。 系統每年可節省約20%用電、減少12萬公噸碳排放,並回收50萬立方公尺水資源,為新加坡推動低碳轉型邁出關鍵一步。
根據 Circle Economy 與 Deloitte Global 共同發布的《2025 年循環落差報告》(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全球經濟中被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比例正持續下降。報告指出,全球每年使用的 1,060 億噸原物料中,僅有 6.9% 被回收再利用,較 2015 年下滑了 2.2 個百分點。
丹娜絲風災吹出12.1萬片受損光電板,原預計2031年才會出現的光電板退役潮,如今被迫提前面對。民進黨立委陳瑩20日表示,光電板處理量能不足,光電業者缺乏回收議價空間。 此外,業者在設置時繳交「模組回收基金」僅能用於退役回收,災損無法補貼,形同兩頭賠,「種釋迦有農損補助,但是種電損害是沒有補助的。」
永豐餘(1907)旗下豐川綠能科技,攜手桃園市政府改造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將回收的家用、事業廢水處理廠翻新,搖身一變成為沼氣發電綠能中心,不僅減碳逾7000萬噸,每年更能發出640萬度電。
當全球供應鏈追求永續指標,減碳轉型已是企業競爭力重要一環。 鉅鋼與維勝用行動證明,不論是廢料回收或再生能源,主動從細節著眼,就能收穫永續的果實。
今周刊編按:經過數年討論,歐盟議會9月終於批准了減少歐盟範圍內食品浪費的新措施,並要求紡織品生產商支付更多的回收成本。 根據新規定,所有歐盟成員國必須在 2028 年夏季前,建立紡織品的「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度」(EPR )計畫,要求製造商承擔紡織廢料回收、分類與再利用的費用,以支持回收體系運作。 這項制度正在改寫全球快時尚產業的遊戲規則,例如H&M已開始要求供應商使用更多再生布料,帶動供應鏈加速綠色轉型、走向循環經濟。
台灣人愛喝手搖飲,為求方便經常直接使用店家提供的外帶紙杯,但因紙杯內部有層塑膠淋膜,因此無法完全被回收、並不環保。
台灣 LED 廠富采 (3714-TW) 近期展現循環經濟成果,透過塑膠減量與金屬鎵回收,不僅降低碳排放,也創造經濟效益。在全球鎵供應高度依賴中國、價格波動劇烈的背景下,富采的這項成果帶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醫療業淨零挑戰不容小覷,其範疇三占比高達71%,涵蓋供應鏈、運輸與廢棄物管理,過去焚化或掩埋比例也高達85%。環境部政務次長葉俊宏12日於亞太永續博覽會「低碳醫療國際論壇」表示,將透過跨部會合作推動綠色醫療與深度節能。論壇同時聚焦循環箱、制服再利用與醫療塑膠回收,呼籲供應鏈與院所攜手發展高值化循環經濟,加速醫療業淨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