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預告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永豐餘、華紙、農林等擁有大片林地的「碳權概念股」瞬間暴紅。「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則透過與全家合作「負碳便利商店」,打造碳權交易應用雛形,幫助民眾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並擔負起「個人社會責任」。
「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透過與全家合作「負碳便利商店」,打造碳權交易應用雛形,幫助民眾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並擔負起「個人社會責任」。
放眼1.5度C的全球目標,台灣的減碳雄心夠不夠?台灣的減量額度有用沒用?面對即將試行的CBAM,企業如何不落人後?此篇文章透過「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教授的專訪,帶領我們一窺碳交易的機制與台灣政策的現況,李教授也提供了企業們三大方向,供企業面對碳焦慮!
碳權交易將在 12 月 22 日正式啟動碳權交易,外界關心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該如何經營碳權與碳交易。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點出,開放國際自願性機構非常重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紛紛採取淨零措施,包括碳交易制度、徵收碳費等,歐盟行之有年,證實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可同時兼顧,臺灣2023年開始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也計劃在明(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實施碳交易制度,以促進企業減少碳排放。這一政策不僅影響企業,甚至根據研究,也可能引發所謂「綠色通膨」,將對每個消費者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