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有兩萬人因為空氣汙染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一項研究,在非傳染性疾病當中,空氣汙染是重要的危險因素,約占成人因肺癌死亡總數的29%、中風的25%、心臟病的24%,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43%;日前,有專家換算後,推估出這個駭人聽聞的結論,也突顯出全民減碳的刻不容緩。
廢棄物處理兩大龍頭1月合併營收同步創歷史新高,可寧衛(8422)主因高雄煉油廠整治收入在1月認列約1.4億元所貢獻,撇除2月因農曆年休假天數較多,後續在高廠貢獻持續增溫下,單月營收頻創新高可期,法人看好今(2022)年營收可望翻倍至60億以上、EPS逾15元雙創新高;日友(8341)則受惠北京與台灣醫廢都在擴張狀態、加上台灣事廢穩定,整體稼動率可望持續上揚,法人指出,山西運城與江蘇宿遷第二季加入後,全年營收與獲利有機會年增逾2成同創新高。
高雄煉油廠,成為可寧衛、裕山、台境等環保業者營運的重要動能。然而,面對高廠標案結束後的營收回檔,業者紛紛布局廢轉能領域。 裕山看好生活廢棄物處理業務,目標將廢轉能比重提升至35%。可寧衛則布局漁電共生及循環經濟,預計2025年桃園觀音SRF廠將正式商轉發電。台境則積極進入焚化爐領域,規畫3年內達5~10億元營收。
基隆在地飛灰掩埋場永盛儘管擁有低價優勢,基隆市府卻未予續約,反以一倍高價讓位於高雄的可寧衛得標,爭議聲中,業者與市府究竟怎麼說?
你知道一年全球花在環保設施的金額多少嗎?根據研調機構預估,一年接近3兆美元,相當於快要100兆台幣。其中,用來處理廢棄物(垃圾)的產值約佔14%,一年約4,265億美元(約新台幣13.6兆),根據預估,從2023年到2028年,全球廢棄物管理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為 8.8%。未來幾年,每年新增的金額高達448億美元,這就是廢棄物處理廠每年可取得的潛在增長空間,如果有本事的話!
桃園市三家固體再生燃料(SRF)發電廠商台灣立方、可寧衛能源和立疆開發原計劃進駐桃科園區,但遭市府兩度撤銷,台灣立方於9月中向市府提出180億元國賠申請。市府15日表示,因廠商已向中央提出訴願,市府認定國賠理由不成立,將在30天內寄出拒絕賠償理由書。
隨著全球環保標準日益嚴格,台灣的環保節能、環工及水資源回收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成長契機。面對企業對永續發展的高度重視,及政府對環保政策的推動,業者紛紛強化綠色技術與循環經濟布局,包括崑鼎、可寧衛、日友、山林水、中鼎、國統等企業皆看好今年業績表現將迎來新一波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