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與台灣雖然農業環境天差地遠,但隨著人口增加,未來面臨的糧食危機卻是全球性的;在資源愈來愈稀缺的前提下,循環農業必是將來顯學。加拿大的兩大亮點,是台灣能學的一堂課。
實踐永續發展,是衡量國家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全球氣候危機下,這項能力更為關鍵。身為全球第21大排碳國,台灣對於回應氣候變遷、減緩全球升溫,有份難以規避的責任。然而,在眾多領域都能驕傲喊出Taiwan Can Help 的我們,唯獨在減碳上的表現,從未真正獲得國際認可。與低碳永續社會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台灣與模範地球公民之間的距離。
我們現在處理全球暖化問題的方法,會決定未來好幾代子孫的生活。地球暖化之後,極端氣候越來越常見,嚴重衝擊全球經濟發展;而在轉向低碳的過程中必須謹慎管理,才能維護全球金融秩序。科學家、各國政府、企業正在攜手了解氣候變遷的風險,設法降低這些風險,並將危機化為新商機。
危機就像殘酷舞台,刷掉體質差的競爭者,優秀企業才能脫穎而出。如何在順境中衝刺、逆境中存活,都有賴領導人的策略規劃。
去年七月,中國宣布「洋垃圾禁令」之後,讓世界各國正視垃圾處理危機,而如何就地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讓垃圾回收、物盡其用,更是必須學習的課題。
自一月初爆發的武漢肺炎,至今已奪走全球超過十萬人的性命,更對各國經濟造成重創。近期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實施紓困方案,協助受衝擊甚鉅的產業與弱勢社群能度過這波危機。然而,在這波疫情發生之前,經常越居國際媒體頭版的重大災難,是澳洲野火、歐洲水患、北極融冰這類愈發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
2014年,由美國政府領銜發布的一份職場調查報告, 為企業近年日益惡化的「員工財務焦慮」危機敲響一記警鐘。 然而,報告也為一個新的時代揭開序幕。 在這個時代,企業要留才,僅提供薪資與升遷等「基本盤」誘因已不足夠; 在這個時代,企業的生產力與員工的「財務素養」榮辱與共; 在這個時代,「是否主動關懷員工」已成企業是否具備投資價值的新判準。 這個時代,叫作「超福利時代」。
新冠疫情後如何紓困與振興?這個議題影響了未來的經濟結構,目前幾乎已成了各國輿論的關注點!在法國《世界報》上,多名學者所提出的八大建議幾乎都和綠色經濟的建設有關,這些建議不但有其共識,且能夠在危機中協助經濟轉型,如地球永續,預防疫情,都是重要的經濟轉型方向;而內容包括建築節能、大眾運輸、儲能、電動汽車、自行車、綠能、氫能,以及保障自身健康的農產品供應等。
永續投資的目的在於持續提升投資表現,從容應對全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下,永續投資的表現究竟如何?值得投資人一探究竟。
台灣各地垃圾焚化廠,將在這兩、三年進入整修高峰期,運轉超過二十年的爐子,如何跟上當代環保標準?台灣未來該不該新建焚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