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炎熱、土地稀缺的新加坡,節能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為提升工業區能源效率,新加坡能源集團(SP Group)與大金冷氣共同打造的新加坡全國最大工業區域供冷系統。 系統每年可節省約20%用電、減少12萬公噸碳排放,並回收50萬立方公尺水資源,為新加坡推動低碳轉型邁出關鍵一步。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能源選擇不僅左右國內產業轉型步調,也攸關全球科技巨頭邁向淨零的速度。繼 RE100 掀起企業再生能源浪潮後,國際正加速推動更進一步的「全時無碳電力(24/7 CFE)」行動,確保用電當下皆是使用無碳電力。 根據英國氣候分析非營利組織 TransitionZero 最新研究,若台灣能讓工商業用戶達成 80% 全時無碳電力(CFE80),每年可節省約 255 億元電力成本,並減少 500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今周刊編按: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中國宣布祭出稀土出口禁令,任何境外製造產品,只要含有0.1%以上的中國稀土成分,或使用中國稀土加工技術,外銷時都必須獲得北京許可。 美國總統川普第一時間發文反擊,宣布將對中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反擊,並計畫對半導體設計關鍵軟體實施新的出口管制。 由於稀土是製造半導體、電動車與風力發電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而中國掌握全球近九成的提煉與加工能量,此舉恐衝擊高科技與能源轉型供應鏈。
經濟部9月26日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提出未來10年(2025年~2034年)用電需求評估與電源開發規劃。在考量AI科技發展、半導體產業擴廠、美國對等關稅實施及深度節能推動等影響下,預估未來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為1.7%。
台灣 LED 廠富采 (3714-TW) 近期展現循環經濟成果,透過塑膠減量與金屬鎵回收,不僅降低碳排放,也創造經濟效益。在全球鎵供應高度依賴中國、價格波動劇烈的背景下,富采的這項成果帶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韓國的海藻產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從餐桌上的美味「海苔」(gim)蛻變為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解方。憑藉其卓越的碳吸收能力和永續發展潛力,海藻不僅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藍碳」的重要角色,更引領著下一代農業技術的發展,更展現了其在海洋生物科技和氣候韌性農業領域的雄心壯志。
今周刊編按:台灣綠電市場正迎來快速成長的新階段。在AI、半導體與電動車等高耗能產業推動下,用電需求持續攀升。經濟部預估,2030年全台用電量將突破3,343億度,其中綠電需求將首度突破千億度。 看準趨勢,天能綠電已搶先與多家半導體、電子與金融大廠簽訂長期合約,為未來十年奠定穩定成長基礎。但由於售電本質毛利不高,加上競爭者急速增加,也使價格波動和壓力越來越明顯。
台積電美國建廠計畫面臨許多變數,其中最大的阻礙是工作文化及價值觀,目前正透過導入導師學徒制度,希望能大幅改善缺工,及實踐長期助力培植美國半導體製造人才的承諾。 但其實不是只有大企業才可以推動導師制與學徒培訓計劃,小企業也可以執行!
金管會聯手多部會去年發布第2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涵蓋半導體、面板、製造業等5大產業。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26日出席ESG高峰會論壇提到,金融業帶動企業永續轉型,綠債發行首年可減碳21%;鋼鐵、造紙等產業代表則指出,製造業因複雜技術與碳排放計算缺乏標準,轉型挑戰大,需加速數位化以因應未來強制揭露規範。
今周刊編按:瑞典是台灣在北歐地區的第1大貿易夥伴,也是第2大外資來源國。近年,雙方在電動車與電池、綠色轉型、半導體及數位化等議題上皆有許多合作交流。而瑞典作為歐盟第三大面積國家,近年在政治、經濟及環境等領域也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