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上有個希臘的小島,名為錫夫諾斯(Sifnos),面積約是台北市四分之一,人口也僅有2000人,值得一談的不是她怡人淨靜的風貌,而是島上居民們達成「能源轉型」的公民參與成就。
在台灣,消費合作社日漸式微,多數存在於中老年人學生時代的記憶裡。而在日本,消費合作社的規模大不相同,資金可達上百億日幣,還有能力參與電力事業,成為再生能源的一大助力。
(今周刊1400) 一名年輕博士、三位熱血大叔試驗十年,在農田上架起太陽能板,達到農收和能源自給「雙贏」,他們讓荒地重生,為老化農村導入新經濟,證明了農作和光電可以共存共榮,相互加值。
台北市「信義新城」大樓在頂樓裝光電板,不只防水、隔熱、遮蔭,還為社區帶來額外收入;關渡國中在屋頂打造公民電廠,成為學校能源教育的一環。兩個案例,帶你看都市種電模範。
在台灣,政府推動再生能源轉型的政策中,公民電廠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促進再生能源的發展。然而,雖然台灣有公民電廠相關的政策支持,但公民風電發展仍面臨挑戰。
第4屆「低碳永續家園村里」競賽結果出爐!哪些村里在減碳方面展現出最具創意的突破?今年的獲獎村里不僅做好資源回收,還有村里成立了「公民電廠合作社」,不僅帶來穩定綠電收益,還大大提高了社區電網的韌性。
「社區的居民都感覺很驕傲,因為我們是一個使用綠色能源的社區。」李鎮榮理事長表示,歡迎大家來忠寮看看,一起讓地球和這個社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