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印度感染確診人數暴增,使全球每週確診人數再度飆高。根據統計,截至5/8日為止,目前全球確診人數高達1.58億人,並造成328萬人死亡。至5/8日最近的一週,共新增549萬確診,平均每日新增近78萬病例。目前全球疫苗完整接種約3.11億人,約佔全球人口3.98%,至少接種一劑的人口約6.45億人,比例約8.28%。新冠疫苗接種速度將直接影響全球經濟復甦的速度。
50年前,常看全球人口成長趨緩、缺糧、失業、環境惡化的書籍,彷彿是不可逆的宿命。 時至今日,環境惡化的趨勢未改,但肥胖問題比飢餓更嚴重,勞工短缺更甚於失業問題。
要想餵飽全球人口,似乎得先付出一筆不小的環境代價──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從耕作生產到零售食用,全球的「糧食里程碳排量」(food miles emission)比先前學界普遍認知來得高,佔比幾乎來到整體糧食系統的五分之一。
2019年初《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這本書英文版剛上市時,我立即在臉書介紹,作者布瑞克 (Darrell Bricker)和伊比森 (John Ibbitson)分別是加拿大學者與記者,兩人在本書中提出與聯合國人口預測十分不同的論點: 全球人口 —— 無論是歐美亞非 —— 不是在減少中,就是很快就會下降,這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人口的下降,處於準備不足的狀態,將會給世界各國帶來不同的危機,並衝擊我們對於國際局勢的認識。
今周刊編按:中國2022年人口出現萎縮現象,為超過60年以來頭一遭,上次中國人口出現年減,是在大躍進飢荒後,而這次的歷史轉折意味著未來人口數長期下降的開始,預估印度將在今年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2011年《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中,中國官方首次承認: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但當時迴避了1959年至1961年長達3年大饑荒期間非正常死亡總人數。
今周刊編按:受熱帶性低氣壓及低壓帶雙重影響,新北、基隆等地多處淹水嚴重。據中央氣象署統計,昨(22)日24小時累積總降雨量,最高為新北平溪的426mm,新北瑞芳412mm次之,而新北雙溪、萬里、汐止、石碇及台北北投、基隆七堵、暖暖等地,24小時累積總降雨量也均在300mm以上。 全球人口愈來愈往城市集中,大樓愈蓋愈多,不只形成熱島效應,科學家還發現,許多城市降雨量都比偏遠地區多,研究員稱為「城市濕島」效應,且研究發現過去 20 年城市年降雨量異常值增加一倍,加劇城市水災風險。
隨著全球人口逐年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開發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對其他生物的棲息環境造成嚴重衝擊。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各國積極倡導節能減碳,透過設立保護區和推動保育措施進行生態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全球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依然持續。因此,檢視生物棲地在當前氣候下的狀況變得格外重要,這將有助於動態調整並發展適切的生態保育策略,並為應對未來挑戰創造更多機會。
城市雖然僅占地球總面積的3%,卻有一半以上的全球人口居住於此,其經濟活動占全球GDP的80%;同時,城市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並每年產生超過70%的溫室氣體排放(IEA, 2021)。 這些數據反映了城市在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中所占的主導地位,顯見城市的高密度人口與經濟活動不僅對有限的能源資源帶來壓力,也突顯城市在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角色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