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晶圓製造需要研發,蓋廠房的技術,也需要研發。」高科技廠房設施協會創辦人之一、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陸滿說的,是讓晶圓廠能持續運作的廠務系統,近年來隨著高科技廠的技術同步推進,「像是進入7、5奈米先進製程,水要多乾淨、廠區內震動要怎麼處理,這些都要研究。」
持續研發先進製程技術的同時,台積電也搭起另一個技術發展路徑,朝減碳與減廢的目標邁進。 在廠務一把手、台積電副總莊子壽的心中,零廢中心要成為先行者,攜手協力廠商將廢棄物變新商機。
12月下旬,強勁的海風吹拂著彰濱工業區,裡頭座落著半導體先進製程所需的特殊化學氣體生產基地——台灣特品化學(下稱台特化)的研發總部及廠區。它名列全球前4大量產矽乙烷業者,建立全球最大的矽乙烷單一生產線,打入台積電並外銷至6個國家。
台廠在AI硬體製造獨領風騷,關鍵在台積電結合先進製程與CoWoS封裝技術提供的一條龍服務。 儘管股市近期震盪,但專家仍然看好台積電與相關供應鏈的中長線發展。
高雄市環境保護局今(4日)召開「楠梓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 (下稱環差報告) 專案小組第2次初審會議。 報告書中敘明因應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轉變及需求,進駐廠商台積電將由原先的成熟製程28奈米廠,變更為先進製程2奈米廠,預計園區瞬間最大用電量從原先387,867 KW,增加至421,273 KW,年用電量約37億度(佔2023年高雄市總用電量12%),增幅約為9%。
疫情、科技戰、地緣變化增加供應鏈風險考量,推動台灣廠商分散產能,台積電成各國邀請投資首選,全球化布局。台積電在多國設有晶圓廠,2奈米重鎮為台灣。 美國廠因專業人才不足、工會問題延後導入量產;日本熊本廠進展順利;中國南京廠擴建....,海外設廠挑戰包括成本、人才、文化差異、工會問題。台灣仍是台積電跨足海外的基石,提升先進製程、技術研發為談判籌碼。
全球供應鏈重組成現在進行式,使近來「去台化」議題甚囂塵上。為配合客戶需求,晶圓代工台積電(2330)未來幾年將在海外廣設晶圓廠,並計畫在美國導入3奈米先進製程,部分市場人士憂心,此將導致營運成本激增,甚至有高端技術外流的疑慮。事實真是如此嗎?本文將從多層面分析台積電的海外布局思維,以及其中利弊。
台積電(2330)發跡於工研院角落的小生產線,以先進製程、先進材料優勢成就今日的護國神山,週六(10/1)在台糖研究所,經濟部推動國家級「先進生質材料中心」正式誕生,以「培養皿」媲美台積電。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勉勵台糖老幹發新枝,為台灣發展循環經濟技術注入研發新能量。 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台糖董事長陳昭義、經濟部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諮詢顧問蕭慈飛,共同為「先進生質材料中心」揭牌,宣示建構國家級創新材料研發平台。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今(14)日在SEMICON Taiwan 2022國際半導體展發表的錄影演講中表示,台積電估計,在生產半導體生產時每用一度電,就可以為全世界省下四度電。 不僅如此,根據台積本身計算,以目前是量產主力5奈米製程生產的同一種產品,能源消耗只有以28奈米製程生產相同產品的7%! 劉德音表示,隨著台積電先進製程邁向3奈米,能耗水準只會更高,也就是耗電量更低。
講到台積電的競爭優勢,很多人都會立即想到製程技術,例如5奈米、3奈米何時量產並達到規模,還有可以超前對手三星、英特爾多久時間等。這些當然都是台積電非常關鍵的競爭力,但這些大家都談很多了,今天我要談的是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