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提及大自然的碳捕捉、儲碳、固碳生態系,大多會想到森林或是凍土,因此現在也比較多森林砍伐相關限制,各國都希望能藉此緩和全球暖化,而現在也有科學家將目光轉移至另一個潛力碳封存幫手,開始研究海洋的固碳能力,想深入研究「藍碳」的潛力,對抗氣候變遷戰爭中,海洋能否幫得上忙。
說到「碳」,您會聯想到什麼?是烏漆墨黑的煤炭?還是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事實上「碳元素」在地球上可說是無所不在,科學家依據它的來源與儲存方式不同,分為不同顏色的碳。其中具有儲碳作用的就是「藍碳」和「綠碳」。猜一猜紅樹林屬於其中哪一種?哪一種生物最會吸碳?誰又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以下為您揭曉謎底!
國家公園碳匯、碳盤查結果出爐!《ESG永續台灣》率先取得最新數據,顯示在9大國家公園中,玉山國家公園的碳匯量最多,年移除量約為8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內政部將於明(15)日舉辦「113年國家公園淨零轉型論壇」,將探討自然碳匯守護、企業合作契機及增匯行動等主題,並涵蓋海洋碳匯研究、遊客碳足跡管理、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及企業社會責任等議題。
「找樹的人」團隊日前發布桃山神木2.0計畫成果顯示,台灣桃山神木谷的森林總碳儲存量為每公頃2,220噸,超越目前世界最高的澳洲維多利亞省森林每公頃1867噸紀錄,成為全球碳儲存密度最高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