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喊出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成的目標,並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工作,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今(24)日在《今周刊》主辦的新能源國際論壇上表示,以前台灣的能源有98%依賴進口,但現在政府全力推動能源轉型,發展風力及太陽能兩項再生能源。
同為高齡化國家,並對海外勞動力依賴加深,面對日本打開移工大門,對台灣來說也是一道警訊。「日本工資普遍較高,還遠赴柬埔寨找人,台灣未來恐怕難找到移工。」農委會祕書蔡佩君苦笑說。
為緩解氣候危機,許多新的綠色技術陸續被開發出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廠將取代燃煤和天然氣發電廠,電動汽車將取代汽油和柴油車輛。隨著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將逐漸降低,全球暖化的壓力可望減輕。
「我們已經體驗到這樣的恐怖…;」2012年1月,日本知名影星渡邊謙受邀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演說,主題是分享日本「311」災後重建經驗。 這場災難,固然包括了日本史上最大地震、海嘯,但渡邊謙所謂的「恐怖」,直指地震與海嘯所引發的核災:「我們已經體驗到依賴『核能』,這項人類直到最後都無法控制的物質的恐怖。」
我們拍攝到水獺媽媽帶著水獺寶寶,數量愈來愈多,代表湖尾溪的放流水提供生物很好的棲地!」金門縣自來水廠廠長張武達興奮地說。歐亞水獺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牠們依賴水路移動,一旦水域環境變動,就會影響覓食,台灣本島已多年未有發現紀錄,金門成為水獺最後一片淨土。
各國雖順應綠色能源浪潮,但短時間內,消費者仍脫離不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更糟的是,在化石燃料供需失衡下,將助漲通貨膨脹,直接推升食品、電力與其他基本必需品的價格。
未來的電動車(EV)電池,也許不需要使用鈷或鋰等價格高昂的金屬。日本製紙(Nippon Paper Industries)研發出木漿電池,可以點亮燈泡,期盼此種電池有朝一日能作為智慧機、電動車的電力來源。
台灣能源議題因為即將到來的 1218 公投而吵得沸沸揚揚,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也喊出產業不能依賴再生能源,不過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其實可以靠著科技協助解決。例如我國氣象局就在西部各地建置了「全天空照相儀」(又名「魚眼照相機」),可讓太陽能業者對 15 分鐘至一個小時內的太陽輻射量精準預測,可望年省 11 億元新台幣。
鎳價上周飆破每噸 10 萬美元,被外界戲稱「妖鎳」,但由於電動車電池皆含有大量鎳金屬,此次事件也為車廠敲醒警鐘,未來勢必導入其他種電池材料,如中階或入門將加速導入磷酸鋰鐵,有效降低對鈷、鎳等稀有金屬的依賴。
俄烏戰爭引發能源短缺疑慮,歐盟各國考慮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程度,也將再生能源議題再度推上檯面,除了推動綠能,如何藉由儲能強化能源韌性也成為下一波發展重點。電池模組廠新普(6121)、順達(3211)、加百裕(3323)都鴨子滑水布局儲能領域多年,可望挹注未來營運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