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形資源有限,如果台商帶著轉型升級計畫回來,我們非常歡迎;如果是在中國經營出現困難,但沒有升級計畫,經濟部也會提供應急協助,但長期來看,或許是幫忙他們轉往東南亞發展。」經濟部政務次長龔明鑫用這段話,說明了政府吸引投資的態度,絕非「撈進籃裡都是菜」,而是先盤點投資環境的優劣勢,再設定明確的戰略目標。
長期以來,臺灣能源供給幾乎全數仰賴進口,尤其化石能源依存度相當高,只要國際情勢有所變動,即會面臨價量劇烈波動的壓力。因此,為了建構穩定、潔淨又可負擔的能源供應系統,政府藉由發展多元化再生能源,帶動綠能科技產業技術創新,期能達成我國二O二五年非核家園願景及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 二O%的能源轉型目標。
面對國際能源轉型潮流,台灣不能自外而行,在許多國際大型企業紛紛要求供應鏈廠商使用再生能源之時,台灣廠商也必須響應參與,雖然在轉型期陣痛難免,但朝野上下仍應積極應用優勢,為永續產業及環境而努力。
六千多支風機貢獻丹麥用電占比超過四成,風大的日子,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百。丹麥人預期二○三○年再生能源供應全國半數電力,丹麥能,台灣能嗎?
由250家企業組成的非營利組織BSR(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亞太專家撰文指出,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企業於拓展據點與市場時,應該更需要考量供應鏈的運行狀況。其中有關供應鏈的六項深度思考,將可幫助企業確保與供應鏈一起韌性成長
有多家跨國企業將陸續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加上回流台商的新增投資需要用電,使得台灣的綠電需求量大增,進而帶動太陽能發電廠的搭建商機,嘉惠相關供應鏈。
新冠疫情後如何紓困與振興?這個議題影響了未來的經濟結構,目前幾乎已成了各國輿論的關注點!在法國《世界報》上,多名學者所提出的八大建議幾乎都和綠色經濟的建設有關,這些建議不但有其共識,且能夠在危機中協助經濟轉型,如地球永續,預防疫情,都是重要的經濟轉型方向;而內容包括建築節能、大眾運輸、儲能、電動汽車、自行車、綠能、氫能,以及保障自身健康的農產品供應等。
瑞典馬爾默和赫爾辛堡的 IKEA 店面外頭,放著一只只貨櫃,而 IKEA 公司正試著在裡面種植萵苣,預計很快就會將這些蔬菜供應給旁邊的門市餐廳使用。
這是一場極具企圖心的革命。揭竿起義的是聯合國,糾集的兵團是全球重量級投資機構,武器則是資本市場80兆美元的重磅銀彈。企圖,是讓投資人的選股不只看財報,也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讓國際大廠要求供應鏈更加保護勞工、重視環境;是讓金融機構的放款標準加上企業良知。聽來瘋狂,但這場革命已經真實影響到全球與台灣的資本市場。
地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降低智慧型裝置對環境的衝擊,業已是科技產業重要課題。以蘋果為例,它提出「封閉循環供應鏈」並落實之,延續資源材料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