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炎熱、土地稀缺的新加坡,節能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為提升工業區能源效率,新加坡能源集團(SP Group)與大金冷氣共同打造的新加坡全國最大工業區域供冷系統。 系統每年可節省約20%用電、減少12萬公噸碳排放,並回收50萬立方公尺水資源,為新加坡推動低碳轉型邁出關鍵一步。
國泰金控已連續第9年舉辦「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今年主題聚焦於國際局勢變化與自然公正轉型。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9日於論壇提到,儘管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全球氣候情勢出現波動,亞洲的氣候投資動能依然強勁,全球氣候投資中有高達4成機會在亞洲。對台灣而言,這正是把握低碳轉型、爭取國際話語權的最佳時機。
第八屆《今周刊》「台灣大未來 國際高峰會」於6月18日登場,面對美國對等關稅襲來,國外經驗為台美協商帶來哪些啟示?如何降低國內產業衝擊?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帶來第一手解析。
ESG 浪潮正遭逢全球政經局勢逆風,但國際永續蹉跎之際,可能也是台灣體檢氣候政策、永續金融不足的最佳時刻。台大風險中心今(11日)發布「2025企業永續揭露準備度調查」報告指出,國內碳定價政策力道弱,難以驅動企業設定減碳目標、實施內部碳定價,進而也導致金融機構氣候議合、綠色貸款需求低,顯示政策工具推動低碳轉型多有不足。
在氣候變遷壓力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推動下,「淨零碳排」已從國際倡議走向政策具體行動,交通部門作為碳排放大戶,正被各國視為優先改革對象,其中市區公車的電動化,則是公共運輸低碳轉型的起點。台灣在電動公車的發展上,政府已明確設定目標:2030年前全面汰換市區柴油公車。目前全台約還有9,400輛傳統公車待更換,未來五年平均每年就得汰換超過1,300輛。
金融業本身不是排碳大戶,但在減碳議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透過投資決策與資金分配,影響各行各業低碳轉型。無論是近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還是國內迎來碳有價時代,金融業的角色不斷被放大討論,有望帶動新一波的綠色金融成長。
全球暖化引發的氣候變遷,已成為21世紀最嚴峻的挑戰,多國政府與科學家積極投入低碳轉型,試圖尋找兼顧經濟與永續的能源方案。
美國南加州洛杉磯地區的野火肆虐再起,更甚以往,連富豪聚集的高級社區也都付之一炬。大規模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愈來愈高,人們應正視災損風險與低碳轉型的必要性。
華碩電子永續長吳澤欣(左一)和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左二)今(3)出席台師大COP29後企業永續趨勢分析論壇,攜手解析科技業因應氣候變遷的前瞻布局。 其中,華碩祭出八大因應策略,系統性降低氣候變遷對運營的風險,積極發掘低碳轉型的商業機會。台達則跨足生物多樣性實踐,從迴避、減輕、復育及抵消四大策略著手,並帶動整體供應鏈共同邁向永續轉型。
2050淨零轉型已從選擇題升格為百工百業的必答題,金融業扮演推動產業永續轉型的火車頭,2022年3月永豐金董事會通過淨零目標,宣示透過投融資去碳策略,逐步退出燃料煤與非常規油氣產業投融資部位,並設定具體工作計畫目標,以責任授信、責任投資與商品服務推動綠色商機,帶動產業朝低碳轉型方向前進,深耕再生能源金融服務,領先布局小水力、地熱、生質能與海事工程布局,扮演綠能交易自由化的重要推手,翻轉金融,共創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