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10月1日辭世,享壽 91 歲。她以一生觀察黑猩猩,顛覆科學界對人類與動物的認知,後來更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保育倡議者,每年有近300天都在演講,呼籲人類正視氣候危機。她也時常鼓勵年輕世代:勇於探索、堅持希望、與自然共生。
烏黑毛皮、胸前一道V字白色花紋,這是台灣唯一原生熊科動物──台灣黑熊的正字標誌。台灣黑熊是國內重要保育物種,牠們不僅是山林的王者,也成為台灣社會的精神象徵。 然而近年來,黑熊活動範圍逐漸向低海拔擴張,與人類生活圈重疊,黑熊誤觸陷阱與入侵事件頻傳,也讓「人熊衝突」成為新的保育課題。我們準備好當「友熊國」的居民了嗎?
「你當我塑膠做的喔!」這句網路流行語原指遭他人忽視、不被尊重的無奈心情,但你知道嗎?這句玩笑話如今恐怕一語成讖。隨著全球一次性塑膠製品大量使用,不論是塑膠微粒或是塑膠奈米,這些肉眼難察覺的微塑膠顆粒已廣泛存在於飲用水、空氣、食物與人體組織中,近期多項研究更揭露,這些微塑膠顆粒甚至出現在人類血液、尿液、腎臟、心臟與動脈斑塊中,恐影響人體健康。
「超載」一詞通常用於形容車輛載客,但你可知道地球也會超載?2025 年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落於 7 月 24 日,象徵人類就在這天耗盡該年度地球所能生產的自然資源,到達極限後便形成「生態透支」(或稱生態赤字、生態負債)。展望未來,我們能否#MoveTheDate 延後地球超載日,保護天然資源免於枯竭?
極端高溫將是地球常態,科學家警告,現在的兒童一生都將生活在高溫的威脅當中,高溫會影響心理健康,對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與青少年影響更大。科學家擔憂,人類社會對高溫的適應與應對能力,還沒有做好準備。
地球資源有限,但知道嗎,人類每年地底開採超過千億噸物質,回收再利用卻僅 6.9%。這不是應該有的環保進步,而是悄然逼近的資源危機。人類必須從根本翻轉現在經濟模式,才能避免災難降臨。
根據能源研究機構 Ember 分析,如果每月太陽能發電量持續比 2024 年同期增加 30% 左右,夏季太陽能月產量將達到 260 TWh,正式超越核能在夏季的最高水準:252 TWh。 2025年預計將成為全球能源史上的重要轉捩點。這是人類首次在統計數據上,見證來自陽光的電力,勝過核裂變所產出的能量。
多數河流生長的鮭魚必會游至大海,長大成熟並洄游以完成生命週期。最近瑞典科學家發現,安眠藥成分污染水源後,竟有助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穿越激流,順利進入大海。論文發表於《Science》期刊。
科學家經常提出一些大膽的假設,這是推進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動力,但常常會挑戰世俗常識而很難讓人接受,例如最新的研究顯示,加熱鋰電池其實可以幫助它「重獲新生」。
「就算人類即刻停止碳排,格陵蘭仍有3%的冰體註定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27公分;各國如果繼續無作為,這個世紀末恐上升至2公尺!」極地冰原氣候科學家威廉・柯爾根(Dr. William Colgan)來台參加格陵蘭冰融危機論壇,一連三天提出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