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在日本大阪萬博會上,三菱電機展出一款「自動行走垃圾桶」。當遊客靠近並準備丟棄垃圾時,機器人會自動停下,方便丟垃圾,成為解決清潔人力短缺的創新利器。透過這些智慧化嘗試,不僅能緩解人力與環境維護的壓力,也為觀光需求日益增長的城市帶來更高效、永續的公共服務方案。
台灣每年生產逾五十億支寶特瓶,雖有高達95%的回收率,但多數回收料被降級為衣物、建材等用途,最終難逃丟棄命運。主婦聯盟合作社推出台灣首支 rPET 瓶裝茶飲,瓶身以 30% 的再生塑料製作,希望透過「瓶到瓶」的高值循環,減少新塑膠使用與碳排放。
魚市場、餐廳每天丟棄成千上萬的廢貝殼,不少研究人員已看到它的潛能,做成創新的多孔隙混凝土,不僅減少了垃圾,改善了淹水,也降低了建材的碳足跡。
日本自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後大舉建置太陽能設施,如今這批設備即將面臨報廢潮。為此,日本政府計劃將太陽能板回收納入強制性規範,並考慮對隨意丟棄的行為祭出罰則,並預計在近期出台具體回收方案與財政支援措施。 隨著台灣綠能發展的加速,這些政策措施或許能成為台灣未來面對類似問題時的借鏡。
過年前大掃除,常是檢視自己物品的最好機會,但想要「斷捨離」的當下就會發現:明明去年就丟掉很多東西了,怎麼今年要大掃除家裏又堆滿滿?究竟要如何做到真正斷捨離? 台灣最大物資循環平台「GC贈物網」營運長林逸欣表示,在她長年的生活實踐中發現,「斷捨離」的核心並不僅僅是將物品丟棄,而是要從源頭調整自己的消費習慣。 「因為斷捨離強調的是,丟棄不再需要物品,家中清爽的同時,生活及心靈也會更富足」。
台灣每年廚餘量約405萬噸,很多食物都還在賞味期內就被丟棄,惜食平台Tasteme App與店家合作,透過50元福袋方式,讓這些良食延續給需要的人,減少食物浪費和碳排放。
聖誕節交換禮物是一項溫暖的傳統,但你是否想過,有些看似平凡的禮物,其實暗藏著對地球的巨大負擔?從食品的塑膠包裝到日用品、服飾,這些禮物的生產和丟棄過程中,往往伴隨難以分解的塑膠,最終累積在海灘、河道甚至掩埋場,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我們的選擇,可能正無形中傷害著地球。
聯合國環境署(UNEP)在2021年發布全球環境展望報告,點出地球深陷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環境汙染等「三重行星危機」(triple planetary crisis)。其中,聯合國統計,全球平均年產四億噸塑膠;自1950年代至今,地球已累積逾七十億噸塑膠垃圾,但僅不到一成進入回收體系,多數被焚燒、掩埋,或被隨意丟棄造成環境汙染。
日本知名速食連鎖摩斯漢堡(Mos Burger)於東京池袋站內推出了全新的飲品專賣店「Stand by Mos」,這家店面主打健康飲料,並把原本即將淘汰、丟棄的蔬果,重新製作成果昔,預期每年可減少4.6噸剩食。
彰化「王功漁火節」於7月13日至14日舉行,除了音樂表演、煙火秀等精彩節目外,還有「千人烤蚵」活動。不過在活動後,蚵殼的丟棄問題引發討論,在環保局的公告中蚵殼屬於垃圾,然而王功漁火節在活動結束後卻要求大家「回收蚵殼」,讓許多人都覺得非常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