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得獎者包括「孩子的書屋」、「安寧照顧基金會」、「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曉明基金會」、「至善基金會」、「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瑪利亞基金會」、「中華民國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8家得主能獲得連續3年、一年500萬的資金。
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馮燕,長期致力兒童福利、非營利組織領域,更曾任七屆傳善獎主席,此次典禮上,她也以「公益生態圈躍進的驅動力」為題演講,分享對台灣公益生態的研究與洞察。
馮燕觀察,在台灣,促進公益的生態系統已經大致成形,裡頭大致可分為8種角色,包括大眾與受益者,大學與研究機構、公益服務提供者、中介組織、媒體、公益資源、政策法規和社會企業。
NGO(非政府組織)、NPO(非營利組織)作為主要行動者,不僅需要政府建立友善、合理且彈性的法規,同時也需要企業、媒體等角色提供資源。
經費不穩是致命傷!馮燕:公益組織與贊助者,要像齒輪能借力使力
「經費不夠穩定,是這些組織的最大致命傷。」馮燕指出,缺人、缺錢是許多組織走不下去的原因,因此背後的資助者、支持者格外重要,「公益組織與贊助者不要是兩個圓,偶爾碰在一起發揮光熱,要像齒輪能借力使力。」
有資源進來以後,就能讓中小型機構長大,大型機構再一起團結起來做好事,還能夠以大帶小幫助更多公益組織成長,發會真正的「集體影響力(collective impact)」。

陳永泰公益信託就是一個提供資助的實例,2011年設立以來,它持續擴大影響力,自2015年起創辦傳善獎,鎖定中型社福機構參賽,提供資金支持,過去每年選出5家機構,每家連續3年一年補助400萬,去年起再加強力道,增至8家,一年提高到500萬元,3年來總共贊助1.2億。
2019 年,陳永泰公益信託又成立「傳善學苑」,為社福機構的高階管理人才提供進一步的專業培訓;2024年舉辦傳善研究影響力徵選論文,並提供獲獎者5萬到100萬的研究獎勵金。
馮燕特別點出,傳善獎的「容錯文化」十分難得,不同於多數公益獎項隔半年就要進行成果發表,傳善獎不設KPI(關鍵績效指標),反而邀請得獎者進行失敗的經驗分享,鼓勵負責人面對組織弱點並改善它,變成成功的養分,真正做到陪伴組織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