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九年三月,臺北市長柯文哲在紐約發表臺北市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規劃,同年底繼紐約市也提出 SDGs 自願檢視報告 (VLR),讓國際社會瞭解臺北市長期致力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成果;為了迎接極端氣候挑戰,接軌國際邁向永續城市,臺北市致力建置各項綠色設施,從都會區到近郊,處處可見。
綠色運輸
以捷運建設為交通骨幹
今年七月二十四日臺北氣溫創下三九·七度歷史新高紀錄,並連續十七天出現三十六度以上高溫,極端氣候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推動交通轉型減碳排放成為重要任務,臺北市副市長彭振聲接受專訪表示,臺北市以「共享、綠能、e化、安全」綠運輸環境為願景,當中主要的綠色運輸工具就是捷運建設。
臺北捷運安全、便利揚名國際,柯文哲上任以來持續推動,除已完工通車的環狀線第一階段捷運綠線,興建中的萬大線、信義線東延段,明年即將動工的環狀線南環及北環,加上規劃完成環狀線東環段,全環共四十二站,其中十四座車站直接與捷運、輕軌、台鐵、高鐵交會轉乘,以捷運路網為綠色交通骨幹,輔以廣泛公車輸運,步行或自行車做為第一及最後一哩路,有效降低汽機車持有及使用。
臺北市政府亦積極推動綠色共享運具的「3U計畫」:含共享單車 YouBike、共享電動機車U-Motor 以及共享汽車 U-Car,期望二〇三〇年能達到綠運輸使用率達七〇%,形成節能減碳綠色運具的友善城市。
為迎接高齡化社會來臨,針對已營運的捷運車站,持續增設出入口、電扶梯與電梯,提供全齡化無障礙環境,並落實以大眾運輸導向的都市發展 (TOD) 概念,強化捷運場站附近土地利用,活絡周邊商機,帶動都市更新,提升都會生活品質及競爭力,讓永續臺北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本環境
打造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
極端氣候影響,「短延時強降雨」機會增加,下水道系統難以負荷,為此臺北市致力推動「海綿城市」,彭振聲指出,臺北市空間發展成熟,「既然無法拓展新開發區,就要從改善現有設施著手,減少因暴雨形成的淹水危機。」
簡單來說,城市要像一塊海綿,擁有吸水能力,臺北市陸續將人行道設為透水鋪面設計,減少地表逕流,讓雨水更容易滲入土壤,水分蒸發後還能降溫,公園等空曠地廣設貯水池,及時將雨水導入「水撲滿」,推廣田園城市計畫,社區、學校屋頂種植綠色植物,發揮滲水與儲水效果,讓臺北市成為永續發展的透水保水城市。
臺北市推動的田園綠屋頂,不僅樂活又環保。
今年底完工的「忠孝東路東西軸線人行環境改善工程」,即透過透水鋪面及植栽綠化設置,增加都市透保水性及降低熱島效應;此外,此處也是「以人為本」理念出發的先驅示範道路,以行人為優先作更友善道路設計,如減少路邊停車格、拓寬人行道步行寬度、馬路設置中央庇護島停等空間、規劃自行車專用道等,確保動線安全順暢,讓身心障礙、高齡、孕婦或兒童都能安心走出戶外。
不僅如此,結合現代科技的忠孝東路變得更有「智慧」!監視器、紅綠燈交通號誌、5G 基地台等採用共桿設計,掛載在路燈上執行各種任務,減少視覺雜亂之餘,還以感測器搜集數據資料,分析路況、紅綠燈、監測空氣品質、通報緊急事件和提升治安,形成虛擬「城市治理大腦」,提升管理效率並促進城市永續發展,打造安全、高效、便利的智慧城市。
樂活臺北
推廣低碳生態大縱走
SDGs 第十五項為「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這在各國首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臺北市卻完全達標!群山環繞的臺北,山坡地保持完善,雨量豐沛,造就精彩豐富植物與地貌,學者郭城孟更以「生物避難所」一詞,形容臺北市生態多元性。
臺北大縱走-金獎-利勝章-夕彩-大屯主峰
「我曾遇過一位德國觀光客,已經是第七次爬象山,他說全世界各國爬山都要長途跋涉,唯有臺北,只要搭捷運半小時內就可以登山 、可以鳥瞰臺北整個都市景觀,非常特別。」彭振聲表示。
為了推廣臺北樂活生態之美讓更多人知曉,北市府規劃貫穿市區、總長九十二公里步行路線「臺北大縱走」,分成七大路線,沿途建置超過一千處指標,部分路段如仙跡岩打造飲水台,便於民眾飲用,更串聯河濱自行車道,打造環繞臺北一圈達一四〇公里的親山樂水路線。
兩年來,透過舉辦攝影比賽、Youtuber、製作雙語地圖等宣傳,吸引超過兩萬名國內外遊客挑戰臺北大縱走,《國家地理頻道》製作團隊也慕名而來,於今年與臺北市政府合作拍攝「透視內幕—臺北大縱走」影片,臺灣首播時間為十二月十二日晚上十點,後續將在亞洲三十個地區中播出。未來大縱走將結合馬拉松賽事、花季等觀光活動,引領更多人用不同視角,探索臺北生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