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企業缺「綠領」人才,但砸30萬上課就能當永續長?坊間課程給的訓練證明有用嗎?

企業缺「綠領」人才,但砸30萬上課就能當永續長?坊間課程給的訓練證明有用嗎?
撰文: 太報/洪敏隆     分類:多元產業創新     圖檔來源:逢甲大學提供 日期:2024-01-31

2024年台灣推動淨零排放有「碳排收費」、「碳權交易」兩項重大變化,台灣正式步入「排碳的有價時代」,因應碳盤查、減量、碳費開徵、碳關稅等新規範及新營運模式,企業的綠領人才需求大幅提升,民間標榜以「淨零」、「碳權」、「永續」、「ESG」、「碳管理」為名的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是綠領「人才荒、企業慌」的問題能解決嗎?還是衍生更多問題?

「無論您是準備進入碳管理領域還是希望了解行業趨勢,成為一名碳管理師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有意義的職業」、「考慮獲取碳管理相關的認證,來加深自己碳管理師的專業度是很重要的。這些認證可以提高您的專業形象,增加就業競爭力」、「上完課程,有機會被推薦到企業擔任永續長」……


從政府公佈2050淨零路徑,2023年研究所畢業的葉家晉滑著臉書和IG,常常會跳出上述這些廣告台詞,說只要上完課程就能夠拿到碳盤查雙證照,或是成為碳盤查顧問,甚至可以被推薦到企業當「淨零長」、「永續長」。

 

但是,課程費用要價都不低,最便宜的3、4天課程就要3萬元,有的甚至要到8萬、10萬元,他還聽說有些課程是幾位曾擔任過環保署長者目前服務機構所設立,被外界稱為是「部長保證班」,非常搶手,葉家晉很心動卻又很擔心地問著在環境部工作的親戚:「我花這些錢真的有用嗎?」

 


臉書有很多民間開設的淨零相關課程廣告。畫面由各廣告合成
 

只有查驗人員要證照 坊間訓練證明無用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曾在立法院質詢指出,很多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知道淨零是未來重要的趨勢,想要進一步再去進修,包括考證照來獲得這方面一技之長或是相關專業。但他已經聽過不止一例,有年輕人付了30萬元的高額學費,「這都已經有詐騙的嫌疑」,參加課程上了幾堂課,卻發現他報名的機構,根本就沒有經過國際組織的認證,甚至也沒有辦法核發ISO的相關證照,所以還要把他轉到其他地方去考證照。或是說上完一個課程,就能夠被推薦去擔任永續長,「這有太多誇大不實的部分。」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說,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需要取得資格者僅有辦理溫室氣體盤查相關業務查驗機構及查驗人員,查驗人員資格是依環境部規定,訓練課程內容也是由環境部規劃,課程都是在國家環境研究院,參與者完成訓練的合格證書由環境部核發,因此坊間訓練課程所核發上課證明無法準用。

 


碳盤查查驗員資格


何謂綠領?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和國際勞工組織定義,對於保護環境或者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都可稱為綠色工作,包含降低能源消耗、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減低碳排放量等工作。


為什麼台灣市面上冒出這麼多綠領人才課程?因為512家排碳大戶的企業,面臨碳盤查、碳費開徵,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也開始試行上路,受管制的高碳排產業製品,必須取得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s)後,產品才能進入歐盟,企業內部對綠領的職位培訓需求日增。


104人力銀行曾分析2022年的綠領相關工作機會,平均每個月有6305個,比前一年成長36%,比2017年成長107%,6年就翻倍,且因電子資訊半導體、一般製造業的產業薪資較高,也是綠領的兩大需求產業,薪資中位數為4萬元,比2022年全體職人月薪中位數3.5萬元,多5000元。

 


綠領月均求才工作機會數


7成青年憂心不適用綠領工作 政府課程多針對已在職者


綠色和平2023年9月公佈「邁向淨零:扭轉臺灣綠領人才『慌』」研究報告,共回收2000份針對18至40歲青年的問卷分析發現,台灣青年雖對綠領工作有高度興趣,有將近7成(68.4%)青年擔心自身專業不適用於綠領工作,高達93.45%有意願參與由政府或企業提供的綠領工作職能培訓。


「大企業為因應國際供應鏈壓力,多數已聘僱ESG領域的綠領人才。中小企業則對ESG重要性的認知較不足,缺乏企業內的培訓課程,政府應該要加強綠領工作的企業輔導政策。」1111人力銀行公關經理黃楷元說。


目前政府開設的綠領培訓課程包括勞動部的專案補助課程、經濟部工業局的培訓計畫、工研院的產業學院等等,主題從綠領減碳推動人才養成,到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都有。


地方政府方面,目前只有嘉義縣與高雄市分別在9月、11月設立淨零學院,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學習目標,建構民眾與產業的淨零能力,課程包含「節電淨零教育訓練」、「溫室氣體盤查教育訓練」、「溫室氣體查證訓練」、「節能規劃」等。

 


嘉義縣是第一個開設「淨零學院」的地方政府。嘉義縣環保局提供


但是,綠色和平批評,這些課程都較適合已具備一定業界知識的在職工作者進修,沒有系統性的規劃,多為單點式課程,或散落在不同產業中,讓許多青年難以判斷課程是否能提供需要的職能訓練;招生對象也受限,目前並沒有針對在學學生、新進人員或轉職青年提供培訓課程。


為了讓非工學院畢業者也能夠投入相關綠領工作,包括逢甲大學及元智大學都有開設相關的淨零碳排與永續發展學士後專班,就鎖定非工學院畢業者,希望幫助人文社會或商管科系的學生培養跨領域專長。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點出教育面的問題是,高等教育的大專院校仍缺乏綠領人才的整體性規劃,比如企業跟學校能否建構更完善的媒合,包含實習及畢業後的工作機會,還有在職培訓,都應該有更多產官學合作。


張皪心說,與很多青年團體接觸溝通,青年代表不斷點出民間課程的良莠不齊,而且高額的課程費用,對很多學生來說難以負擔,形成一種亂象,甚至是詐騙行徑。


先做好基本功 別把碳盤查當成「碳盤仔」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淨零減排研究員李卓翰給想要投入綠領的年輕人建議「先把基本功做好」,跟環境相關的事務都要學也要關心,理解碳與環境的關係、減碳的重要性,先建立關心環境的素養,若一天到晚想靠這賺錢,不是長遠之計。


李卓翰說,剛入門學完課程就要當企業的永續長,或是當企業淨零顧問,「那都是不切實際的癡心妄想」,先在企業蹲點了解企業製程,從製程的熱點找出減碳的方式,這個領域跟各行各業一樣,基本功要扎實,不是花幾萬元就能當顧問,是當企業在「碳盤查」還是「碳盤仔」?


對於現況民間淨零課程品質良莠不齊,洪申翰認為,過去並不是沒有管理培訓、培力課程的相關經驗,台灣的環境教育就有相關的認證,對這些市面上的課程,包括它的品質,有沒有誇大不實的宣稱,應該有某個程度的管理,避免讓人覺得上當受騙,或者是花了幾十萬元,結果根本只學到一點最基礎,也不利於台灣永續人才的培養。


國家環境研究院環教認證中心主任周國鼎說,目前問題在於沒有法源依據管理這些民間課程,要將其都視為環境機構納管必須要在《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修法,規定「開課前必須先取得環境教育機構資格」,才能進一步做評鑑及審核相關收費標準。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則回應,會研議是否修法納管。


台灣對於綠領人才培育的問題之一,是沒有盤點針對2030、2050年的淨零目標,評估到底需要多少的綠領人才?張皪心說,美國、英國或德國的政府組織或委外智庫評估,依照減碳目標的成長量多少,逐年需要多少人才,按部就班依照目標及年份積極去培育,反觀台灣政府卻沒有長遠眼光。


例如在聯合國氣候大會第28次會議(COP28)開幕前,環境部曾公布永續發展自願檢視報告(VDR),檢視2020年至2022年成果,其中碳足跡認證因驗證人力幾乎都在執行碳盤查工作而不足。

 

台灣碳費課徵規劃


2024年開始將進行碳盤查的是512家「排碳大戶」,黃偉鳴評估,目前國內有16家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查驗機構中,其中有14家已經取得環保署資格,預計另2家也會提出申請,依照盤點量能來看,應該足以因應審查512家「排碳大戶」的需求。

 

 

延伸閱讀:

【民間護地3-2】台灣能量更勝日本!卻卡在稅制不公 環境信託僅1件成功

【民間護地3-3】自然永續將成企業必考題!想邁向國際 政府眼光要放遠

 

※本文授權自太報,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