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的封面為一個圓形的全球每月升溫圖,每年都破新高,如同黑膠唱片一般,演奏著氣候悲歌。圖片來源:UNEP
聯合國在每年氣候大會COP前夕都會出版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今年將發布第14次報告,其實已了無新意,因為人類仍然沒有積極縮小溫室氣體排放量跟巴黎協定的差距。
與以往不一樣的是兩項破紀錄的數據,不管是排放量,還是今年破紀錄的高溫,相信大家都很有感。和工業革命以前的紀錄相比,今年9月全球升溫達1.8°C,是史上最熱的9月份,而11月甚至有一天升溫幅度!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也估計,今年全球平均升溫已達1.4°C,距離1.5°C近在咫尺,今年可望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再創新高,達到57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較2021年成長1.2%,已超過疫情前水準。20大工業國(G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樣成長1.2%,占總排放量的76%。然而,各國仍然計畫在2030年生產超過巴黎協定路徑兩倍以上的化石燃料。
▲現行化石燃料開採設施的預估碳排,已經快用完2°C目標的碳預算。圖片來源:UNEP
報告預估,依現行政策,全球將會升溫近3°C,就算各國的國家自定貢獻(NDC)減排目標達成,也仍會上升2.9°C,若再加上有條件的NDC目標,也只能控制在2.5°C。要達成巴黎協定的控制升溫在1.5°C或2°C,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減排28~42%,亦即每年減少4~6%。
報告指出,各國必須加上落實不確定性高的淨零承諾,才有可能將升溫限制在2°C內。就算最樂觀的情境預估,要把目標限制在1.5°C限制內也僅剩14%的可能性。
▲疫情過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持續創新高,綠色復甦淪為口號。圖片來源:UNEP
將升溫增幅限制在1.5°C內 排放差距仍大
近期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受到大眾關注度最高的莫過於巴黎協定之後的第一次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這次的會議結果將為接下來各國應在2025年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提供2035年的減排目標。
報告也分析了目前各國NDC加總的結果,距離巴黎協定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無條件的NDC國家減排目標,在2030年距離2°C目標仍差140億噸CO2e,與1.5°C目標則差了220億噸CO2e。若再加上各國落實有條件的NDC目標,可望減少30億噸CO2e、縮小差距。
人均碳排也呈現出排放差距,美俄兩國超過全球平均每人每年6.5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兩倍。最富有的10%人口排放量將近一半(48%),而處於落後國家、約一半的人口加總起來的碳排則僅佔12%,相當不平等。
▲雖然未來碳排預計將下修,但距離1.5°C或2°C仍很遙遠。圖片來源:UNEP
碳移除是最終解?
看到這邊,或許大家覺得很絕望,但巴黎協定目標並不是達不到,報告說除了努力減碳以外,還要再加上碳移除(CDR)或碳封存(CCS)技術,包括傳統的土地基礎型碳移除 (land-based CDR),與造林與林業管理相關,目前一年約可移除2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而新興的空氣直接捕捉(DAC)、生物碳等科技,雖然承載著社會大眾的眾多關注,尤其是化石燃料業者,但目前每年只有移除0.02億噸,杯水車薪。在各國科學家努力研發更多減碳解方的同時,現有的節能減碳技術還是便宜許多。因此,與其期待新科技能拯救地球,或許少用石油最為實際。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董事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說,如果我們不努力減碳,明年報告將會繼續提到一樣的事情,例如升溫再破紀錄。距離2030年剩不到10年,這6-7年是氣候行動成敗的關鍵時刻,如果不想要未來地球沒有冬天,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註釋
unconditional(無條件)NDC表示各國能自行達到,conditional(有條件)NDC則是需要國際技術和財務的援助支持才能達成。
【參考資料】
UNEP(2023年11月20日),Emissions Gap Report 2023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023年11月24日),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關鍵訊息中文翻譯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023年11月24日),「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專家意見
中央社(2023年11月20日),全球升溫首次超過攝氏2度 17日創11月最熱紀錄
自由時報(2023年12月1日),地球發燒!2023年全球升溫1.4℃ 創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年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內容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