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市經驗已示範減用包裝的正面效益,非但不會流失顧客,而是會建立起支持環境永續的顧客群,因為認同超市減塑理念持續回流。英國的Sainsbury’s、德國Lidl、西班牙Alcampo以及韓國樂天等量販超市亦不約而同地宣布,將在2025年減少25~50%的商品一次性塑膠包裝。
反觀臺灣,超市中的食品塑膠包裝氾濫尤其嚴重,根據統計,有超過60%的塑膠包裝用在食品及飲品上,而這些包裝更有超過95%只使用一次就被直接丟棄。這類「一次性塑膠包裝」其實可以減用、甚至不用,在統計全臺超市通路塑膠用量時,我們也重視替代方案,像是利用補充包或濃縮包裝減少包裝(Reduce)、可歸還包裝(Return)及重新裝填或裸賣(Refill)等,根據商品特性運用「重複使用模型」方法計算其減量效益。
在實施重複使用減量策略後,超市通路塑膠包裝垃圾可以減量8,270公噸,減少53%的垃圾量,也相當於16,000場企業淨灘的效益。減用塑膠同時能減少企業碳排放,僅僅是10類商品減少塑膠包裝,就能帶來近5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對照各大企業紛紛以淨灘、植樹活動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但若能將推進永續發展的能量及資源投注於核心減塑工作上,所產生的效益將會以倍數成長。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估算,在全球光是將20%的一次性塑膠包裝改以重複使用的包裝方式,便具有至少千億美金的商機,其中包含:絕佳的消費經驗、更高的關注度、提升品牌忠誠以及減少企業支出等。具體來說,重複使用的包裝方式具有6種可能的開發目標:
(1)降低成本:以補充包的形式販售,在運費及包裝上可達成降低成本的目標。
(2)客製化/個人化:以重新裝填的形式販售,消費者可自行混合不同口味的飲品。
(3)建立忠誠度:以歸還包裝的形式販售,透過回饋、紅利等方式,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認同感。
(4)質感設計:放棄使用一次性包裝後,容器可望被製造的更具設計感以利重複使用,藉此提升消費經驗。
(5)優化模組:藉由共享盛裝容器的概念,跨品牌整合及優化以增加流通範圍。
(6)智能E化:利用智能APP介面作為收集資訊的途徑,建立顧客資料庫以拓展企業觸角。
儘管環保署宣示於2030年全面禁用「四類一次性塑膠用品」、國家發展委員會亦於今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但作為大宗塑膠使用者的超市通路,其減量目標仍不明確,應可透過科學化計算與評估各種減量策略,制定最適合的包裝減量規劃,達到兼顧環境與商業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