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在手上好好感覺,這件物品是否讓你怦然心動呢?」
(圖片|Netflix 提供)
走進別人家中,這位日本女子面對成堆的雜物、衣物,一一分享她的收納技巧,請他們拿起家中的每個物品好好感受,拿著這個杯子會讓你感到開心嗎?穿著這件衣服會讓你怦然心動嗎?如果沒有,我們好好的與它說聲再見,感謝一直以來的陪伴。
近期 Netflix 推出的影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劇中的主人公正是日本整理諮詢顧問——近藤麻理惠,她在 2010 年出版的書籍《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日本銷售達百萬本,被翻譯成各國語言。2015 年,近藤麻理惠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圖片|Netflix 提供)
僅僅是生活上的收納,卻有如此大的魅力,在社群上,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以 #konmarimethod 為標籤的貼文,分享他們如何實踐怦然整理術,還有實踐後帶來的改變。
相信生活收納能創造正面影響, 從居家雜物放眼人生,愛情、友情、親人間的關係會一一明瞭,迷惘的事情也會逐漸清晰。這也是生活收納帶來的魔法吧!
一個讓人生走向快樂的整理術,麻理惠究竟是如何發想的呢?
留下會激起你「喜悅」的東西
近藤麻理惠五歲的時候就對組織整理很有興趣,她喜歡研究所有與整理相關的書,並且親身實踐各種整理術,在她 2 坪大的房間沒有窗戶,她就從日曆裁下自己喜歡的房間樣式貼在牆上,去想像未來房間的模樣。除了打掃自己的房間,她對整理術的著迷,也延燒到整理家人的房間、朋友的房間,甚至是學校教室⋯⋯。
為什麼整理房間後,隔沒多久又恢復原樣?
熱衷整理,卻老是無法維持長久的整潔,直到她國中閱讀到《丟棄的藝術》這本書,才突然意識到比起整理,「丟棄」更為重要。
她在衛報專訪中分享,自己當時將收藏已久的香水橡皮擦連同五袋雜物一起丟掉,那些收藏已久的香水橡皮擦,正如我們封藏在箱子已久的照片,等待我們將照片放進相簿,但所有人都明白,永遠不會有整理的時間。
(圖片|Netflix 提供)
19 歲時,她開始自己的整理諮詢事業,更在大學論文做了相關研究,她近一步發現大眾對於『整理』感到棘手的原因:「之所以覺得整理很困難,是因為人都有這種迷思:我一定要丟掉些東西。但這不是重點,而是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什麼對於自己很重要。」
能否激發「喜悅之情」(Spark Joy)成為麻理惠整理術的核心概念,怦然心動整理術強調的不是「捨」,而是「留」,你會希望這件衣服、這本書、這些玩偶存在於你的生活裡嗎?捨與留的標準,就是它能否激起你心中強烈的想望。
重新檢視那些放置在居所已久、你習以為常的物品,怦然整理術能串起「人」與「物」之間的情感,丟掉無感的東西,你的環境、生命裡只會留下滿滿的喜悅。
所以你不需要強迫自己丟掉收藏已久的公仔、漂亮的餅乾盒,如果這些東西能讓你感到快樂,那就留下來吧!
「並不是這個也丟、那個也丟,而是有選擇地留下『發光的東西』,才是理想生活的開始。」
怦然整理,只需要三步
近藤麻理惠的怦然整理術有三大重點:
盡可能快速、完整地一口氣整理完
你必須為自己設定整理的期限,並且一口氣地整理完,可以是一週、一個月,避免「每天整理一點點」這種無止盡的行動,因為這會消耗你的耐心。
「不要將整理視為日常之事,它是一個特別的活動,就像節慶。」
(圖片|Netflix 提供)
別依照「地點」整理,照「類別」整理
有些人習慣照地點整理,今天整理房間,明天整理客廳,但麻理惠建議,如果要開始進行大掃除,應該要以類別區分,譬如要整理書本,那就將書全部集中到一區,這時你可以「看見」自己擁有的所有書本,並且進行下一步:是否激發「喜悅之情」的物品分類。
它有讓你感到怦然心動嗎?
確實地將每個物品拿在手上(不要只是看著),去觸碰、去感覺自己的身體產生什麼反應,當你碰觸它,有心動的感覺,那就是你必須要留下來的東西。
一位雜誌行銷 Nora Revenaugh 實踐後分享:「我的消費習慣完全改變了,現在帶任何東西回家前,我會先運用價值觀和感覺檢查一遍。」
「在清理冰箱的剩菜時,我都會越來越清楚為什麼我應該留、為什麼我不該留。這盤剩一半的義大利麵我下禮拜真的會吃嗎?可能不會。」一位作家編輯 Haley ED Houseman 說到,「這不是極簡主義,她鼓勵所有人留下心動的事物, 這讓我在丟掉東西時完全不會感到壓力。」
你是不是也感覺到生活裡的雜亂無章呢?是不是為每次整理完房間,不到兩個禮拜又亂糟糟的結果感到無奈呢?看完近藤麻理惠的怦然整理術,就從今天開始你的大掃除吧!
(圖片|Netflix)
資料來源|
[1] The Guardian,Don’t mess with Marie: tidying up with author and Netflix star Marie Kondo(2018/12/30)
※本文授權自女人迷,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