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要經濟成長、又要電費不漲,先突破節能減碳框架!借鏡法國「能源豐足」政策四大方向

要經濟成長、又要電費不漲,先突破節能減碳框架!借鏡法國「能源豐足」政策四大方向
撰文: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助理/陳禹嫺     分類:智慧城市經濟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6-21

電價調漲議題日前在台灣正沸沸揚揚,帶動民眾用電權益和行為的討論。

溯其源頭,俄烏戰爭造成全球燃料價格飆漲,衝擊多國,世界經濟論壇(WEF)更直指俄烏戰爭造成全球家戶的能源成本平均上升至少63%、多至113%。在能源供應短缺的危急時刻,歐洲早已展開各項緊急節能措施,從需求面抑制用電量;法國提出更積極的「能源清醒計畫」,將「能源豐足(energy sufficiency)」的概念實際納入政策。

究竟什麼是能源豐足?借鏡國際經驗,台灣能否擺脫又要經濟成長、又要電費不漲的思考慣性,走出更全面的能源之路?

從效率到豐足:重思能源消費

 

資源有限,欲望無窮。在認知到地球各項資源的限度下,豐足的基本概念即在透過需求面的行為改變來減少能資源消費。

 

但「豐足(sufficiency)並不是個人的節儉行為——政策、基建、與機構的設計與其息息相關;豐足也不是效率(efficiency)的相反——若缺乏豐足,效率仍會迷失方向,畢竟沒有什麼比往錯誤的方向追求效率更不理性。」德國學者Wolfgang Sachs在1993年就提出這段話,為我們解釋了豐足「不是」什麼:它不是個人尺度的克己復禮,而是社群與國家尺度、超越效率的全面性思維。

 

三十年後這個概念看起來仍然前沿,但已有不少後續研究持續將其具體化。

 

Samadi等人(2017)指出邁向永續的三個策略包含效率(efficiency)、一致性(consistency)、豐足(sufficiency)。效率指的是以更少投入、創造更多產出,但受限科技發展,並且易產生反彈效應;一致性則強調產品投入應從化石燃料置換為再生能資源;而豐足著眼於降低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至足夠就好的程度。

 

特別針對能源而言,Darby與Fawcett(2018)指出能源豐足是人們對能源服務的基本需求公平地得到滿足,且生態極限得到尊重的狀態。Zell-Ziegler 等人(2021)更直言能源豐足是為了達到能源消耗量絕對減少的策略。

 

將概念轉化為政策設計,IPCC在AR6中強調「避免、移轉、改善(Avoid-Shift-Improve, ASI)」的整合性框架,由需求面著手避免資源超支、轉移到低碳選項、並改善現有產品及服務。

 

以交通系統舉例,遠距工作直接避免了員工的通勤排放,更便捷的自行車道或共享運輸系統,則移轉了原本私家車出行的排放,而電動化或清潔燃料驅動的運具也改進了既有的污染程度。這樣需求面的行為改變,將有機會使全球在2050年前減少40-70%的排放量。

 

這些行為改變並非要我們「過得更拮据」。過去人們常以能源消費量來指涉「進步」,認為更多的能源消費與生產活動,即是更高的經濟成長與人類發展。

 

但Burke (2020)在一篇文獻綜述中指出,不斷增加的能源消費已經不再等同於福祉的增加;當人們慣於過度強調技術進步,反而使我們忽視當今社會是否真的需要目前使用的所有能源,又有多少能源對於良好的生活品質真正必要。

 

一言以蔽之,若我們追求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那麼豐足就為我們提供了「少、但是更好」的政策方向與生活實踐。

 

資料來源:Samadi等人(2017)、Jacques Delors Institute(2022)
 

推動能源豐足:從理念到實踐的歐洲之路

 

實作上,在 1998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就曾提出「2000瓦社會」的倡議:為保障人們得以在地球限度內生活,同時仍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每人每年的能源消耗應在2050年前降低到平均2000瓦內(或一公噸CO2e)。

 

蘇黎世在2008年的公投中,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支持實現此目標,成為全球第一個將此目標賦納入憲法的城市。其後也有溫哥華、慕尼黑、日內瓦等城市加入。然而實際上,各國距離此目標仍有一段距離。就歐洲而言,需要將能源消耗量至少減半。

 

超越倡議、進入大規模的政策,還是因為俄烏戰爭引起的能源危機。

 

各種緊急需求面能源抑制策略在歐洲展開,包括愛爾蘭「Reduce Your Use」計畫,呼籲民眾避免尖峰用電、英國「Help to Heat」幫低收入戶汰換加熱系統、及各國幾乎都有的空調、水溫、照明限制等,其中法國主推的「能源清醒計畫(Energy Sobriety Plan)」——如其名,呼籲有意識而節制的能源消費——直接將能源豐足寫入其去碳化策略。

 

法國自2022年十月啟動該計畫,目標在兩年內(至2024年)減少公部門、企業、家戶的10%能源使用。此目標如今已然達成——與2018-2019年同期相比,2022年8月至2023年六月的能源消耗降低了12%。

 

綜整冬季以來的實施成果,法國生態部更公佈了第二期計畫,旨在進一步實踐夏季節電。

 

整體而言,大企業將要承擔更多節電責任,值得注意的措施包含:長期目標上,巴黎證交所市值前40大企業(CAC40)皆簽署加入能源清醒計畫,且必須公開其量化節能目標。

 

此外,因遠距辦公經評估具20-30%節電潛力,故也有37家CAC40公司承諾在其遠距辦公政策中考量節電效果。

 

若仍有交通需求,公司應要求其員工以低於法定速限130公里/小時的110公里/小時行駛,因為此舉根據估計能減少四分之一的燃料使用(Association NégaWatt,2018)。且自今年起,也將大幅增加高污染車輛的銷售稅。除此,也不乏適用於小商家的目標,如夏季冷氣不得低於26°C,並配合《關門法令》,要求冷氣開啟時應關閉門窗。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豐足的做法更加強調對現有能源消費模式的結構性改變,也就是說,這些政策應被長期推動,並非短期應急。

 

法國作為主要推動國,已將能源消耗減少、「清醒消費」等要素納入能源評估情境,其他歐洲國家雖尚未將能源豐足寫入政策或撥款投資,但也並非全無動作:歐盟資助了Fulfill專案,旨在讓歐洲決策者了解豐足的原則與政策選項,而市長盟約 (Covenant of Mayors)也辦理「冬季節能衝刺後的城市能源豐足」研討會,探討緊急節能策略及成果應當如何延續。

 

住商部門的豐足指標與政策指南

 

至於豐足要如何衡量,同樣由歐盟委員會資助的Odyssee-Mure提供了數據與指標。該專案目標為全面監測能源消耗和效率趨勢,並按部門評估歐洲各國的能源政策。

 

首先,在住商部門的住宅部分,Odyssee資料庫提供了每人的平均樓地板面積、每棟住宅的平均建築面積,以及租賃與自用住宅的人數和每戶電器數量的資料。

 

在歐洲,人均建築面積的介於20~55 m2。雖然僅依賴此一指標無法判斷能源豐足程度,因其與供暖和冷卻需求、家庭結構變遷、以及建築材料等相關,不過若假設整個歐洲的人均建築面積最高為35 m2,將其套用在超過此水準的國家,則理論上歐洲可以節省的空間為29億m2,再根據這些國家的具體能源消耗(kWh/ m2),那麼潛在的節能可能高達一年322TWh,佔2018年歐盟28國家戶熱量消耗的16%(Odyssee-Mure,2019)。

 

接著,在服務業建築部分,資料庫同樣追蹤了每個員工的樓地板面積,及每個員工的最終能源消耗和電力消耗;不過後者取決於客戶與銷售量,因此可提供的資訊可能不如直接計算員工平均樓地板面積來得高。

 

Mure資料庫進一步收集了與能源豐足相關的政策類型。對於住商部門,建築規範是一重要因素。包括建築物空間上限、如何靈活使用空間和設施,以及是否使用空調自動化系統。

 

更嚴格的建築規範將鼓勵更高效的絕緣材料或空調系統的採用。稅收政策如財產稅、社會住宅政策也是重要驅動因子,因住房選擇的可負擔性將影響人們的能源消費模式。

 

另外,共享經濟的興起也可能改變人們對住房的需求和使用方式,如正興起的共居,以及家電租賃取代所有權的商業模式。

 

在運輸部門,Odyssee資料庫的指標則包含人均擁有汽車數、人均公路和航空里程、汽車負載係數,以及交通方式、汽車特徵。資料指出歐洲人均汽車行駛公里數差異很大,除了源自行為因素,還有如城市結構和公共交通服務水準,以及汽車和燃料稅收政策的結構性因素。

 

但若將超過均值的國家減少到均值,汽車總里程將減少5620億公里,相當於節省約374 TWh的能源,佔汽車運輸總消耗的18% (Odyssee-Mure,2019)。 

 

因此在政策上Mure資料庫指出以下幾個可能的政策:首先是稅收,燃料稅的水準會影響汽車使用的成本和效率、新車稅和共享汽車稅也可能影響人們的交通方式選擇。

 

再者是定價政策,包括道路收費、擁堵費、公共交通價格、停車定價等,會決定人們選擇何時、如何以及使用何種交通方式。同樣的,民眾的選擇也會取決於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例如公共交通系統、自行車道與步行道,以及城市規劃和建築法規,如腳踏車存放、或電動車充電空間的規範。

 

最後,共享或智慧移動服務、與推廣遠距工作和數位化服務等措施,也會影響交通方式和能源消費情況,進一步推動住商部門的豐足發展。

 

綜上所述,透過此資料庫在住商與運輸部門所追蹤的資料,我們可對能源豐足有更具體的想像,也認知到豐足多涉及長期、整體都市規劃。包括從基礎建設改革入手,如建築與交通的基礎設施升級、改善,以及更全面的規劃。此外,還需要採取相應的稅制或定價策略,以引導人們改變行為模式。

 

政策到實踐:豐足的關鍵推動方向

 

儘管豐足的概念較少見於歐洲以外國家,但從其概念到指標,不乏與能效提升、低碳轉型、都市計畫乃至循環經濟相輔相成之處。簡言之,空間規劃中,要以更少、具彈性、能共享為主要原則,基礎建設上,則要更高效、更兼容、並更以人為本。若要化為政策,有幾個推動方向。

 

政策與法規:

 

萬事攸關標準的訂定。應完善節能減排相關法規,加強對能源密集型行業和高能耗產品的監管和管理、在公共採購規則中納入能源豐足標準,並根據設備尺寸或人均空間能源消耗量來強化能源效率標準。

 

建築上還需要建立自行車停車、電動充電區、公共空間、可靈活運用的平面空間標準。此外,則是棍子與蘿蔔兼施的財政政策,透過稅制、補貼與各項定價策略來懲罰或鼓勵企業及個人改變能源使用行為。


在地計畫:

 

可推動社區為本的能源共享計劃,例如建立社區能源合作社、公民電廠,將清潔能源整合入社區供能系統中,實現能源共享和自發自用。除此,維修咖啡館、免費二手物交流商店、城市農園等,也都是能夠從在地出發、發展的豐足實踐。

 

數據與標籤:

 

要實現上述規劃,數據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幾項重要的數據包含每人的能源消費數據、而不只是每台設備的能源消耗。在產品標籤上,也可以建立產品的絕對能源消耗量(而不只是相對於其尺寸的消耗量),並且提高「豐足產品」的能見度——通常是低科技含量或耗電量者。

 

有這樣的資料庫,才更有助於政策設計者制定具針對性、能因地制宜的節能減碳、豐足政策。

 

能源場景:

 

有了上述資料與措施,最後便是別忘了將其潛力納入能源情境與模型,在設定轉型目標時,也將行為改變與綠生活實踐納入考量,評估能源以外的更多豐足可能。

 

淨零轉型勢在必行,我們不能再以製造問題的腦筋去解決問題。豐足的概念在能源危機的契機下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提供了更多長期轉型的可思考選項,若推展得宜,有望發揮綜效。

 

首先,它有助減輕家戶負擔,透過共享設備等方式,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品質。其次,豐足策略能夠減少能源密集活動,進而避免反彈效應,從而維持穩定的能源消費模式。

 

豐足也有助於更好地分配稀缺資源,特別是在面臨住房短缺的挑戰時,透過提倡節約、共享資源等方式,能提高社區內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後,豐足還對個人生活品質有積極影響,包括更多的彈性時間與社交互動、免於噪音與空汙,從而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與社會融入。

 

總統賴清德在大選期間拋出的「深度節能」政策,便是要協助企業提升能效、導入能源技術服務(ESCO),也針對家戶擴大家電汰換補助,強調節能比開發更優先。

 

但這些政策如何突破傳統「節能減碳」框架,與既有系統和設施整合,邁向豐足,將是進一步的考驗。在能源供應成本上升之時,我們不妨思考由需求面著手,建立以福祉為導向、以少但好為手段、並以終為始的思考。

 

參考資料

Burke, M. J. (2020). Energy-sufficiency for a just transi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Energies, 13(10), 2444.
Darby, S., & Fawcett, T. (2018). Energy sufficiency: a concept paper for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Efficient Economy.
ENERGY SUFFICIENCY INDICATORS AND POLICIES. (2021, September). Odyssee-Mure. https://www.odyssee-mure.eu/publications/policy-brief/energy-sufficiency.html
Sachs, W. (1993). Die vier E’s: Merkposten für einen maß-vollen Wirtschaftsstil.
Samadi, S., Gröne, M. C., Schneidewind, U., Luhmann, H. J., Venjakob, J., & Best, B. (2017). Sufficiency in energy scenario studies: Tak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lifestyle changes into account.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24, 126-134. Zell-Ziegler, C., Thema, J., Best, B., Wiese, F., Lage, J., Schmidt, A., … & Stagl, S. (2021). Enough? The role of sufficiency in European energy and climate plans. Energy Policy, 157, 112483.

 

※本文授權自《眼底城事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