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建築減碳除了收碳費,還能植入科技腦!AI節能讓空調、照明自動達到最佳效益

建築減碳除了收碳費,還能植入科技腦!AI節能讓空調、照明自動達到最佳效益
撰文: 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侯文信     分類:智慧城市經濟     圖檔來源:pexels 日期:2023-12-22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宣布成立「建築突破」(Buildings Breakthrough)聯盟,旨在全球各地城市化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建築相關產業減碳,期望在2030年使近零排放(near-zero emission)和氣候適應型的建築成為新常態。

建築與不動產業作為全球高碳排放量行業,若能加強力道實踐綠色轉型,將能在全球去碳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全球近四成的碳排放來自不動產的興建與營運。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更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有接近一半的碳排量(18.7%)來自興建階段,主要集中於開發中市場的鋼鐵與水泥製造,而更高比例的另一半碳排(20.4%)則是來自營運階段,如建築物的空調系統與供電。

 

這不僅突顯了降低不動產所產生的環境衝擊至關重要,更反映了從興建到營運的整個建築物生命周期中,我們必須把每一階段的碳排量都想辦法降到最低。 

 

綠建築帶動租金溢價 

 

在興建方面,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永續綠建築已成為全球建築業的新潮流。根據仲量聯行近期調查,全球逾七成(72%)不動產投資人相信綠色建築會推動更高的入住率、租金、租戶留任率,進而提高資產價值。

 

在台灣,外商企業在承租辦公室時,也多指名要有綠建築標章,擁有綠色認證的A級辦公在租金方面約有10~15%的溢價。(延伸閱讀:房地產零碳戰爭!Google、香奈兒都追逐「大樓再不改裝就沒人租」,綠建築租金溢價1成起跳

 

然而,僅僅仰賴建造新的綠建築來降低碳排是不夠的。台灣國發會於2022年3月公布了淨零減碳路徑圖,目標為2050 年時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 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內政部並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下,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將建築物能效標示分為1~7級,數字愈小、代表節能等級愈高,就跟坊間常見的家電節能標示一樣,該措施將有助於實現更廣泛的減碳目標。 

 

台北市有55%的A級辦公大樓的屋齡為15至25年,是做節能減碳效率最好的區間。一旦有這樣清楚的標示系統和標準可以選擇,我們預期會有更多企業租戶會開始要求房東升級建築設備來提高用電效能,或轉去承租更省電、碳排更低的商辦大樓。 

 

為建築植入科技腦 

 

為了協助台灣企業更有效實踐ESG,仲量聯行台灣團隊領先發展出「建築物有機化」的全新管理論點。我們可以把建物想像成人的身體,要運作順暢,機電、電梯、空調等系統必須能協調有效率的運作,就有賴人體大腦的中控系統指揮得當。 

 

運用AIoT (人工智能物聯網)概念搭建智慧科技管理平台,為建築植入「擬人化」的類神經元模型,串聯起建物的軟、硬體設施,讓建物內的感知元件收集的成千上萬筆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並由管理系統計算出最佳數據化的驅動模式,不需要任何人為監管或操作,就能讓建築內部所有的空調系統、照明設定、甚至到停車場設備隨時自動調節、優化運轉效能,將節能減碳效益最大化。 

 

例如該系統可搜集人流數據,並在建築物設立微型氣象站,蒐集溫度、濕度、風雨、日照等數據,綜合分析後以控制建築物內部的空調與照明設定。而針對停車場,系統可利用車流數據,判斷停車位數,自動判斷並逐步開放地下三、四層的停車空間,啟動柵欄開關或調整照明系統等。 

 

AI化的自動節能控制成效非常可觀。若以位於台北市屋齡約13年、總樓地板面積44,000平方公尺的大型商辦建築物為例,每年可省下約552萬元電費、減少約117萬公斤的碳排量,約等同於3.24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碳吸附量。

 

節能減碳的同時,還能創造額外的附加價值,提供員工更穩定且舒適的工作環境,進而提升公司生產力、降低建物運營管理上的人事成本。 

 

台灣長久以來多還是倚賴用電大戶的自覺,節省電費回饋到自有之成本。但導入大數據分析和創新科技的智能節電方案,幫建築物植入「科技頭腦」,運用AI讓大型廠房及商辦大樓進行「自我管理、自主減碳」,才能有效加快建築減碳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