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巨額貿易順差是好事?台灣得小心「順差病」!看看「出口模範生」德國當年如何打破迷思

大國經驗》不拚出口  資源轉向為人民謀福利  德國新經濟模式 從減少生產、改善勞動條件做起
撰文: 黃煒軒     分類:智慧城市經濟     圖檔來源:Getty 日期:2022-03-09

多年來,國人多認為「巨額貿易順差」是件好事,與台灣同屬「出口模範生」的德國也曾如此認為。

但如今,德國政府對順差的態度有了改變,它們看到了什麼?

「經過調整後的『新經濟架構』⋯⋯,我們將不再只是『坐擁』巨額順差,與過往的舊經濟模式相比,德國人將享受到更高的回報⋯⋯。」 說話的,是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經濟學家特魯格(Achim Truger),他的另一個身分是德國「整體經濟發展委員會」的五位重量級成員之一,這個委員會被譽為「政府最高經濟智囊團」。

 

特魯格口中的舊模式,如同台灣的經濟結構,指的是德國長期以來重出口、輕內需的「順差」迷思。

 

多年來,德國的經常帳順差一直高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首,亦是許多國家的最大債權國;其龐大順差,不僅引起美國批評,指其是造成全球經濟失衡的一大原因,包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歐盟等,近年亦紛紛敦促德國減少日益膨脹的順差。

 

高順差之路出現轉折

今年有望下滑  為貿易夥伴帶來福音

 

根據IMF估計,德國的「理想」經常帳順差,應占GDP的二.五%左右;至於歐盟的研究,則建議德國經常帳順差「最好不要超過GDP的六%」。但反觀德國,自二○一二年以來,實際經常帳順差一直維持在GDP的六%到九%之間,不僅遠高於IMF的標準,亦超過歐盟的「相對低標」。

 

雖然面臨國際的批評,但有很長一段時間,德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不少聲音都認為「批評無理」;其中,部分立場偏向保守的學者更認定「巨額順差是件好事」,認為這只是反映了德國強勁的經濟實力與出口競爭力。

 

然而,德國的「高順差之路」近期似乎開始出現轉折。根據日前德國經濟智庫IFO估計顯示,二二年德國的經常帳順差占GDP比重有望下滑至五.五%,距離○五年德國的高點八.六%,足足下降了近四成左右。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