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不放棄街友及弱勢族群!疫情帶走人潮,大誌雜誌轉型線上訂閱,讓合作夥伴維持自立與自尊

不放棄街友及弱勢族群!疫情帶走人潮,大誌雜誌轉型線上訂閱,讓合作夥伴維持自立與自尊
撰文: 蘇巧慧     分類:健康友善社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9-27

貧窮是一種罪惡,貧窮是貧窮者的夢魘,也是公共哲學與政策的敵人。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縮寫:CPI)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反映的是民眾購買各種商品及服務價格的變動情況。一般定義超過3%為通貨膨脹,而台灣從今年三月開始連續四個月飆破3%,六月年增率達到3.59%,創近十四年最大漲幅。

 

COVID-19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造成許多公司歇業、減班,還沒等到市場復甦,馬上迎來糧食及能源上漲產生的全球性通膨風暴,讓台灣即使不在烏俄戰爭第一線,手中的鈔票依然受影響,愈來愈薄。中產階級的負荷增加,中下所得的弱勢族群更是掙扎於生存邊緣。

 

根據研究,低所得家庭由於收入有限,故花費在民生必需品的支出占比本來就高於其他族群,而食品類、交通及通訊類等民生必需品,又是這波通膨漲幅最大的類別。再者,所得低的族群平常就會透過不同手段減輕支出負擔,因此即使勒緊褲帶,也很難再減少花費,只能直面物價漲幅的衝擊。

 

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永續發展目標年度報告》中,特別指出COVID-19對SDGs關鍵指標的影響。在疫情席捲世界的2019年至2020年,推估有1.2億人因此跌入貧窮線以下,這是近十年逐漸降低的貧窮率首次攀升,其中又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南美洲及東南亞的國家為大宗。

 

 

那台灣呢?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接連挑戰,社會網絡該如何提升韌性,盡可能地接住這些弱勢族群?

 

在台北的十字路口或是學校門前,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街賣員,抱著裝滿口香糖和衛生紙的塑膠籃子,抑或手拿一串串香氣芬芳的玉蘭花或一本本薄膜包裝的雜誌。這些平常以街頭維生的販賣者,在去年全國疫情進入第三級警戒時都去哪裡了?失去人潮之後,經濟來源是否也跟著失去了?

 

會以街賣謀生的大哥大姐,多半是在勞動市場或社會福利制度中載浮載沉之人,由於年齡、疾病、體能所致,讓街賣成為他們僅剩的少數選擇。起源於英國倫敦的「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是專門透過街友及弱勢人群販售的街頭刊物,希望藉此支持他們找回尊嚴、建立經濟基礎,進而安定生活。大誌雜誌自2010年正式走進台灣,每本售價100元,一半為販售員收入,一半則用來支付印刷、人事等營運成本,內容涵蓋全球性的議題。

 

這樣互利共存的合作模式,讓大誌雜誌的影響力漸漸在台灣各地發酵。然而,疫情帶走了街頭人潮,讓原本藉由銷售雜誌取得薪資的販售員,失去了工作。還好雜誌社並沒有因此放棄合作夥伴,而是改以推動線上訂閱的方案,依照之前每本雜誌分潤50元的模式,撥款給全台各地的販售員,即使現今疫情已經逐漸趨緩,大誌雜誌仍維持這樣的線上訂閱選擇,為因應大眾消費習慣的改變,發展出兼顧支持弱勢與獲得內容的多元形式。

 

過去,我們在思考如何解決社會問題時,習慣將弱勢族群定位為福利救濟行動的單向接收者,鮮少思考「他們可以貢獻什麼?」然而,大誌雜誌卻從中看見商業模式的著力點,同時兼顧弱勢族群的自立與自尊。穩定的工作帶來規律的生活,協助弱勢族群自給自足,或甚至以其他形式回饋社會、幫助他人,讓資源發揮更實質的助益。後疫情時代的貧窮照顧,是社會接下來要面對的立即挑戰,我們亟需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