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指出:「永續經營是價值,不因短期利益犧牲長期利益、不因少數利益犧牲多數利益、不因政黨利益犧牲國家利益。」邁向國際永續宜居城市,已經成為台北市政策的前進方針。
從源頭減塑
喚起環保意識
塑膠垃圾已是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災難,更是破壞海洋生態的兇手,靠著減少塑膠垃圾來保護海洋,正符合SDGs目標中的第14項「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而事實上,在SDGs目標出現前,台北市已階段性推動減塑政策,最早是1996年3月推動「垃圾不落地」,民眾定時定點將家中垃圾攜出直接投至於垃圾車內,避免城市環境髒亂,由於成效良好,便以此為基礎,1997年4月推動「三合一資源回收計畫」,即垃圾車後跟隨回收車,方便市民一次完成垃圾清運、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資源回收量快速成長兩倍。
2000年7月起,北市開始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市民向環保局購買專用垃圾袋清理垃圾,環保局並免費回收資源垃圾,如此一來,丟多少垃圾,付多少錢,垃圾愈少,繳費愈少,20年來有天壤之別,台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管理科科長林鈺惠指出,「在推動隨袋徵收前,台北市民每日產出近3千公噸的垃圾廢棄物,如今每日垃圾量已大幅減少至1/3!」
由於垃圾袋需要付費,讓市民不僅注意垃圾減量,也開始執行資源回收,「一開始資源回收率只有2%,最新數字顯示,已達到64.4%,」20年來,這項政策帶動台灣循環經濟產業,改變市民生活習慣與環保意識,更讓台北市有了進步、乾淨的國際形象。
有了先前的成績,台北市再度擘畫新目標,朝「減塑」路上邁進。2018年,雙北聯合推出「兩袋合一」,將購物用塑膠袋與專用垃圾袋結合,民眾去量販店、便利超商購物額外付費取得的塑膠袋,也能拿來當專用垃圾袋使用,政策上路後,台北市一年又減少兩千萬個購物塑膠袋使用量,充分善盡地球公民責任,繼續朝向宜居永續的環保城市邁進。
布局酷課雲
線上學習大躍進
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之初,當其他國家紛紛停課時,台北市卻能夠在第一時間宣布「防疫不停學」,背後的神祕武器,源於台北市教育局2016年正式推出的「臺北酷課雲」雲端學習系統。
「為了讓貧窮不要世襲,數位學習可以幫助沒錢補習的弱勢學生,家裡沒有網路的學生,我們也提供免費的網路卡。」大力推動數位學習的柯文哲說明建立酷課雲的初衷,而這正符合SDGs第4項目標精神,「有教無類、公平、高品質的終身學習」。
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當時為推動酷課雲,台北市政府斥資16億元打造軟硬體設備,包括建置數位校園基礎建設,讓每所學校都有光纖網路,每間教室都有免費Wi-Fi,甚至有85吋觸控螢幕,並集結400多位各學科教師及多位大學教授錄製1萬多部教學影片,原本4年來慘澹經營,遇上新冠疫情後徹底發揮功能,不僅提供市內學子使用,台北市更大方將酷課雲開放給各縣市共享,甚至受到海外僑校青睞,日本橫濱中華學院師生也搭配酷課雲進行教學,讓學習不打折,點閱率已突破3千多萬,使用人數仍不斷竄升中。
除了有教無類的數位學習之外,台北市致力推動「以教育為導向的都市計畫」(簡稱EOD),將「智慧、永續、健康、多元、跨域、國際」等前瞻教育元素融入於學園中,實踐教育(Education)、經濟(Economy)、生態(E c o l o g y)、公平(E qu i t y)、進化(Evolution)5E原則,實現以學校翻轉城市的想像。
例如,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可將學校變成社區中心,納入托嬰、托幼、托老、社區活動中心、開放空間、停車場等功能,以提高校園空間多元使用率,目前萬華地區4所小學、1所幼兒園就將規畫整合成「艋舺學園」,結合在地文化與特色,發展符合在地需求的社區服務功能,成為全國首創結合教育、資訊、社福、醫療之全齡化學習園區,如此規畫方向亦符合SDGs的第11項目標「創造新的生活型態與生活建築典範,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臺北酷課雲提供豐富的數位學習資源,不但幫助無法補習的弱勢學生,並能縮小城鄉教育資源落差。(攝影/蕭芃凱)
打造海綿城市
提升環境韌性
此外,自從柯文哲市長上任後,考量全球暖化影響極端氣候,「短延時、強降雨」屢見不鮮,下水道系統難以負荷,開始大力推動以「海綿城市」取代「水泥城市」,分擔雨水對下水道系統造成的負擔,這也符合世界水環境管理趨勢。
簡單來說,城市要像一塊海綿,下雨時可以吸水、蓄水、滲水、淨水,乾旱時可以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台北市陸續將人行道鋪設透水鋪面,增建帶狀植栽槽,減少地表逕流,讓雨水更容易滲入,水分蒸發後還能降溫,在公園等空曠地廣設貯水池,即時
將雨水導入水撲滿、雨水花園等設施,讓都市可以涵養雨水久一點,貯留多一點。
另外,因台北市已無腹地擴大綠地或大量種樹,因此推廣田園城市計畫,著力在屋頂綠化及校園綠化,建立社區農園和校園的有機庭園,發揮滲水與儲水效果,希望成為綠化的示範點,也能減少裝設或使用冷氣。3年來,台北市累積保水量已達50座標準游泳池,2020年底完工的「忠孝東路東西軸線人行環境改善工程」,亦透過透水鋪面及植栽綠化設置,增加都市透保水性及降低熱島效應,並以綠色永續執行方式,營造具韌性的道路環境;未來計畫把面積250萬平方公尺的人行道都鋪上透水磚,持續落實台北成為永續發展海綿城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