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SG退潮?從銀行退出到氣候訴訟,企業永續進入高風險轉型期
全球銀行退出淨零聯盟,氣候承諾陷入寒冬
2021年,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馬克·卡尼成立「淨零銀行聯盟」,43家銀行承諾打造零碳經濟。但川普重返白宮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六家華爾街銀行迅速退出,其他國際金融機構亦跟進,全球氣候承諾退潮。
ESG反彈波及歐洲政壇,企業快速轉向
政治風向也在改變:德國總理批評環保政策、英國保守黨稱淨零目標會拖垮經濟,就連工黨也改口支持機場擴建。企業應聲調整策略——英國石油加碼石油業務、滙豐延後目標、比爾·蓋茲縮編氣候組織。曾經熱門的CSR、ESG、DEI,如今變得敏感。
ESG訴訟風險升高,企業不敢高談永續
牛津新創公司Natcap執行長指出,企業怕談ESG,是因美國證交會加強查核,涉ESG言行恐引發訴訟。滙豐年報亦指出,無論是否參與高排碳項目,企業都可能面臨名譽風險。
極端氣候衝擊產業鏈,保險與農業受創最深
氣候災難卻日益頻繁:全球升溫突破1.5°C,野火、洪災、乾旱、水患接連發生,咖啡豆與可可價格大漲,英國農業也遭重創。保險業首當其衝,加州野火損失逾20億美元,英國氣候理賠金額創新高。
紐約大學教授分析,氣候議題正從行銷語言變成生存挑戰,特別在農業、食品等產業。雖然企業少談氣候,但行動仍在持續推進。
靜悄悄的永續投資:企業實質行動不減反增
例如摩根大通發表《迎戰氣候新時代》報告,將氣候納入決策;滙豐永續投資2023年達990億美元,並要求企業貸款納入氣候風險評估。
資誠與Legal & General專家皆指出,企業實質行動比標語重要,能源轉型蘊含巨大商機,但市場尚未完全定價。
德國拜耳正研發抗旱稻與矮稈玉米,企圖減少用水、提升抗災力。Natcap表示,企業投入環保並非道德選擇,而是為了生存。
綠色修正與品牌風險:川普政策反讓企業有個台階下?
也有企業藉機修正過度理想化目標。紐約大學教授指出,川普政策反讓企業找到台階下,但警告若立場搖擺,恐失去年輕客群與員工。
Refinitiv創辦人強調,永續已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當水源短缺,工廠只能停工,這是最現實的經營風險。」拜耳永續長也說:「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企業,才是贏家。」
ESG關鍵字和名詞解釋
ESG訴訟風險
解釋:指企業因ESG言行落差或不實揭露而面臨的法律訴訟,尤其在美國與跨國企業中特別敏感,相關議題在法律界與企業內控領域皆受關注。
氣候風險評估
解釋:在氣候變遷加劇下,企業與金融機構將氣候災害納入財務風險控管程序,是TCFD、IFRS S2等框架核心概念。
永續投資
解釋:指將ESG因素納入投資評估的金融行為,為綠色金融的重要分支,台灣近年來在政府政策與金融產品上皆積極推動。
能源轉型
解釋:指從傳統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的過程,為企業減碳與國家氣候政策的核心詞彙。
ESG Times觀點
當ESG成為政治風暴的箭靶,企業選擇沉默。但正如這波「綠色沉默」(Greenhushing)現象所揭示的——行動從未止步,策略只是悄然轉向。
從美國六大銀行退出「淨零銀行聯盟」、到歐洲政壇對氣候政策的反彈,再到企業面臨的名譽與法律風險,全球永續發展的敘事正進入一個充滿張力的轉型期。ESGTimes認為,這不是ESG的終結,而是進入「高風險、高審視、高專業」的新階段。
企業之所以選擇不再高調宣傳永續,不代表放棄承諾,而是對外部環境變化的策略性回應。訴訟壓力、輿論風險、政策不確定性迫使企業壓低ESG話語權,轉而強化內部機制與實質行動,他們持續投入資金、科技與管理資源於氣候因應與風險管理。
ESGTimes認為,這股綠色沉默背後,其實是永續深化的訊號。企業過去靠喊口號、做ESG行銷;如今則是在資本、科技、農業等面向尋求根本解方。這場轉型,從形象工程進化為生存戰略。正如報導中提及:「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企業,才是贏家。」
然而,這樣的轉向也伴隨新風險。當企業刻意降低ESG溝通,可能錯失與年輕世代、關鍵員工和永續投資者對話的機會。若永續失聲,品牌聲譽將由他人定義。因此,ESGTimes呼籲:企業應尋求一種更成熟的溝通策略——不是噤聲,而是透明、審慎且有策略的對話。
綠色沉默,不是結束,而是永續發展的下一個進化階段。在這場轉型之中,真正穩健前行的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 本文授權自ESG Times,原文見此。